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ldquo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rdquo當前我州農民收入主要來自于種植業、養殖業、二三產業工資性收入,其中種養收入占農民收入的70%,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高種養業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除了靠種植新品種、結構調整、補貼政策抑價外,更重要的是要靠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傳統農業機械是解決如何種地,而現代農業機械是解決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我州農機部門近年來,按照&ldquo全國領先,新疆一流&rdquo的農機化發展目標,以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為平臺,在全疆率先引進推廣了一大批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促進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實現了解放勞動生產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和控制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發揮更大經濟效益的目的。
一、以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為平臺,大力推廣現代農機化新技術。
一是在全疆率先引進推廣了衛星定位導航自動駕駛播種技術,填補了新疆地方現代農業播種技術空白,對全疆發展精準農業具有里程碑意義。衛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是在實際應用中能實現農田標準化作業、減輕勞動強度、大幅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土地利用率,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深受農機戶和農民的歡迎。今年春季,我州召開了衛星定位導航作業質量觀摩會,組織全州農機技術人員觀摩了瑪納斯縣、昌吉市和農業科技園區衛星定位導航自動駕駛技術在機采棉花、番茄和制種玉米等作物的播種、中耕、起壟和植保作業,起到了很好效果。目前全州擁有衛星定位導航自動駕駛系統46套,完成棉花、玉米等作物自動導航播種面積11.5萬畝;二是首次引進了單機價值160萬元的進口玉米去雄機5臺。抽雄作為玉米制種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種子的質量,是保證種子質量最關鍵的一環。當前的制種玉米去雄作業還是依賴人工操作,工作環境差、效率低、用工困難,直接影響到種子品質。使用去雄抽穗機,一臺日作業量相當于150-180個勞動力,而采收費用不到人工的五分之三,節本增效十分顯著;三是引進推廣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棉花采收機、番茄收獲機和甜菜收獲機械,其擁有量已達到71臺、56臺和11臺,居全疆首位。一臺采棉機一天可作業150畝左右,相當于600個勞力,而每公斤籽棉的收獲成本僅為人工采棉的50%,其采凈率可達95%以上,2012年我州完成機采棉花15萬畝,棉花機采比人工采摘每畝節本200元左右,實現節本3000萬元;一臺自走式番茄收獲機的工作效率也相當于300-400個勞動力,且有效提高了番茄醬的品質,2012年我州完成番茄機械采收面積12萬畝,番茄機采比人工采摘每畝節本300元,實現節本3600萬元;上兩項合計共節本6600萬元。甜菜收獲機一次性可完成除葉、削頭、挖掘、清潔、搜集裝車等作業環節,每小時可收獲30畝,每日可抵350個勞動力,大大減輕了甜農的甜菜收獲勞動強度,且采收的甜菜質量好、土雜少、損傷少,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四是普及推廣大馬力拖拉機及其配套調幅犁、聯合整地機、動力驅動耙、精量播種機、大型鋪膜機、大型植保機械等科技含量較高的先進機械。2012年我州采取上述農機化新技術推廣及節本增效措施,共實現農機節本增收5500萬元,農牧民人均節本85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今年春季,我州在瑪納斯縣組織開展了農機作業質量技術練兵大比武競賽活動,組織農機手進行了犁地、播種、開溝等先進農業機械作業項目比賽,召集州、縣市、園區農口各部門領導、干部、科技人員及縣市鄉鎮農機戶代表200多人觀看了比賽現場,比賽通過筆試、回答問題和現場操作,評比出前三名,給予表彰獎勵,收到很好效果。通過此類活動,切實提高了廣大農機手重視操作技能意識和不斷提升作業質量的能力。
二、以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為平臺,深入推進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
一是通過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工作,開展農機促農增收行動,通過技術推廣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3年,我州建設高標準農機化示范基地核心區面積達5萬畝、示范區500萬畝,特色農業機械化示范區60萬畝。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推廣應用了一系列先進實用的農機化新技術。種植業農田作業生產推廣應用了精細整地、殘膜回收、精量播種、機械田管、秧苗移栽、膜下滴灌、機械收獲等機械化技術,農田殘膜機械回收面積已占到鋪膜面積的85%,加大了玉米機械去雄、衛星定位導航自動駕駛技術推廣力度,努力擴大推廣面積;設施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建設推廣使用卷簾機、田園管理機、溫室滴灌等設備,機械配套率達到50%以上;現代畜牧業機械化示范區,大力推廣了畜禽養殖、飼草加工和奶業機械化技術,我州飼草種植加工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畜禽舍飼養殖成套設備配套率已達40%以上,商品奶基本實現100%機械化生產;林果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昌吉市首次引進了一臺價值26萬元的葡萄植保自走式機動噴霧機。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大大加快了現代畜牧業、林果業發展步伐。
二是深入推進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農機農藝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要以提高農機作業的適應性為重點,推動作物品種的選育、栽培制度和畜禽養殖方式的改進,從而形成農機農業相適應的技術體系,以促進生產模式的精準化、農機作業的規模化、農機服務產業化,開創農機農藝融合示范推廣新局面。2012年10月10日,全國農機農藝融合現場觀摩會在昌吉州舉行,來自全國32個省區市的業內人士及涉農專家,觀看了昌吉州主要農作物的機械化采收作業,與會代表先后觀摩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騰飛農場機采棉作業現場、鐵路局農場花生機械收獲作業現場,探討農機農藝融合措施與方法,交流了主要農作物生產農機農藝融合示范推廣經驗,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先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廣泛應用,農機農藝融合力度不斷加大,技術組裝配套效果凸顯,棉花、番茄、甜菜、花生等農作物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種植模式、配套機具和管理方式,成為了農機農藝有機融合的典型代表,使我州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三是完善農機作業標準化體系。我州先后完成了機采棉技術、機收玉米技術、機收甜菜技術、機收土豆技術和畜牧養殖業、設施農業機械化作業技術規程的編寫制定工作,并通過標準質量部門的審定,已在全州應用。這項工作的完成,使我州農機作業質量和農機作業標準化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
三、先進高科技農機新技術在我州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和效益
推廣應用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農業機械在我州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是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解放了一大批勞動力,加快了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二是大幅度提高了農機作業質量,切實起到了節地、節種、節藥、節肥、節能的節本效果,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三是促進了農村合作組織建設的蓬勃發展,加速了土地流轉集中,為土地的規模經營、規范經營、高效經營提供了保證;四是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先進高科技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了農機化示范基地建設在農業、畜牧、林果業及特色產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實現我州農牧民人均節本增效及農機經營性收入每年在160元以上,是推動我州農業現代化發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動力。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