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嵊州市素以產茶著名,千百年來,嵊州茶業一直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茶葉采摘主要靠人工采摘,十分耗時間。機械采茶是一項新的采茶技術,也是一項系統的農業工程,它是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
前些日子,嵊州采茶機發明人錢爭光研制的新一代采茶機下線,這種采茶機可以采摘超過五個人手的龍井茶鮮茶葉采摘,同時還列入了國家農機補助目錄。
自強創業有了自己新天地
知道錢爭光的人都明白,這位57歲的老鉗工從19歲那年起就開始了不平凡的創業之路。當年,他高中畢業后進了嵊縣茶機廠做學徒工。
錢爭光十分勤快和刻苦,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學鉗工技術上,很快他在同事中脫穎而出。然而,一次操作不當,他失去了左手的三根手指,但這并沒有讓他氣餒。
上世紀80年代初,錢爭光回到老家,利用自己學到的技術生產打稻機。當時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稻機成了搶手貨。后來錢爭光看到嵊州茶葉開始俏銷,又把目光投向茶葉殺青理條機。2003年,錢爭光改進的名茶殺青理條機,在嵊州機制名茶炒制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一時間上門求購的茶農踏破了門檻。正因為這次的成功,讓錢爭光更有信心研制一些新型的茶機設備。
嵊州市有十多萬畝的茶園,在錢爭光的家鄉,春茶上市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工,茶農眼看著茶葉瘋長,卻苦于無人采摘。錢爭光每每看到茶農一張張愁眉不展的面孔,心里很不是個滋味。他決定發明采茶機,解決茶農的憂患。
自動剃須刀給了他新靈感
錢爭光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研制采茶機上面。走路時想,吃飯時想,坐在辦公室里更是苦思冥想。
一次,錢爭光在用電動剃須刀剃胡子時,突然發現采茶葉其實跟剃胡子的原理差不多。有了這個發現之后,他立刻拆解了剃須刀,根據剃須刀的構造加以改進,制造了第一臺電動采茶機。
采茶機制成后,為了試驗這臺機器的實效,他親自去茶園進行試剪,對不足的地方再調整和修改。經歷了數十次的修改,一年之后,他終于研制出了讓他自己滿意的采茶機。
據錢爭光介紹,這種采茶機體積小,操作簡單,采用分離式電瓶,充電一次可以連續工作8小時。經過比賽試驗,這臺采茶機一人操作采摘龍井茶,相當于5個人的采摘量。錢爭光成功發明了采茶機后,當地的茶農又一次爭先恐后上門求購。當年,錢爭光帶著這一項發明參加了第二屆浙江農民創富大賽,還獲得農民創意發明類&ldquo好點子獎&rdquo,將2000元獎金捧回了家。
隨著采茶機的技術越來越成熟,錢爭光申報了專利并獲得了成功。目前他發明的采茶機,還被列入國家的農機補助目錄,給當地茶農帶來了利好。同時,加速了桃林茶葉生產與加工步入機械化農業的&ldquo高速路&rdquo,提高了茶葉生產的效率,而且緩解了茶季用工的矛盾,還能起到縮短采茶周期、保證鮮葉品質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經濟作物機械裝備優化升級和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基地發展。
(來源:天天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