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已上演,機器人還是由人操作,主體不能變
近兩年,機器人取代人力的新聞已經是滿天飛了,富士康實行的“機器人計劃”正在一步步的實現這一目標,據悉富士康會分三個階段來一步步的展開實施計劃。
這些機器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計劃投入測試。“機器人計劃”正在加速,富士康“機器人計劃”實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的問題,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這一空缺;
2、富士康又要確保自身利潤,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未來也是一個趨勢。
相比傳統人力,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于效率。在同樣的利潤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于人力成本。眼下的關鍵問題是機器人具有很多的局限性,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經富士康內部的臺籍中層干部講:機器人只能用于產品的前端投入,而富士康的核心生產的部分還是有待提高,目前技術還是有限的。
再者就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維護成本高,在有些精準的部件上,機器人因為失誤而沒有對準,就會造成兩者的磨損,部件報廢,也就會彼此帶來維護成本;電子消費類的產品更新換代過快,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老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進行調試和參數設置,而這需要很多一部分的技術人力。
富士康要提升代工廠的人工效率與制造產業的機械化也是趨勢,但這適合在部分低價值、簡單的流水線上小范圍試行并優化,這可能使富士康面臨著產業成品的品控危機。富士康需要解決的是低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模式,對于任何企業,它的關鍵與核心競爭力,終究是人。
電子材料加工工藝和鍍膜技術及組裝能力,這些能力是需要人力來推動優化提升,去不斷測試優化推動生產流程的優化,這也是主導制造業話語權的關鍵能力,這也是高附加值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推動軟硬件融合創新的關鍵。
內部流動性,設計師、工程師及車間生產員與熟練產業工人只有近距離的業務配合,才可增強彼此的融合與了解,優化流程與產品品控問題,帶來創造力。車間員工與熟練產業工人這一環節的消失,讓一堆機器替代,創造力與創新力也可能有所停滯。機器換人計劃若大量實施,會導致大量熟練技工流失,對于富士康來說,也會失去重要的競爭力。
在富士康,機器人計劃可能會造成員工對于飯碗不保,隨時面臨失業的焦慮之中,這可能導致大量內部矛盾產生以及員工的忠誠度降低,不利于內部穩定,富士康的大量裁員可能還會引發別樣的社會問題。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