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觀眾與圍棋機器人對弈。 賴鑫琳 攝
上海制造有無未來,關鍵要看在核心領域有無作為。
自去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以來,上海各方積極行動,對標最高標準拉長板補短板,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大飛機、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一批重磅級項目相繼落地,刷新“上海制造”新速度。一年來,“上海制造”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在全國乃至全球版圖上的分量越來越重。
特斯拉在上海開建超級工廠
對位于上海金山的和輝光電來說,7月2日雙喜臨門。一期產線的柔性amoled實現量產;投資超270億元的第六代amoled顯示項目(二期產線)首臺光刻機生產設備搬入凈化車間,預計2019年達標投產。新型顯示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一輪全球顯示產業發展浪潮中,amoled顯示技術作為液晶顯示替代性的技術脫穎而出。“和輝光電柔性amoled產品真正實現量產出貨,使上海的amoled產業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傅新華說,即將于2019年投產的第六代amoled生產線是上海投資200億元以上的多個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之一,也是“十三五”期間上海市重大產業項目,將成為上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的重要“名片”。
7月10日,特斯拉上海建廠的消息塵埃落定。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臨港,將成為特斯拉美國之外的首個超級工廠。這是上海有史以來最大的外資制造業項目。埃隆·馬斯克為何執意來中國投資?除了巨大的潛在市場,更有中國越來越開放的市場環境。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徹底打消了特斯拉的顧慮。對于這座世界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工廠,馬斯克寄予厚望。
10月19日,總投入169億元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工廠也在上海安亭開工建設,將投產包括奧迪、大眾、斯柯達等品牌的多款全新一代純電動汽車。這是本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又一個大手筆。
人工智能,上海一直跑在前列
當前人工智能正席卷全球,成為未來競爭的制高點,而上海一直跑在隊伍前列。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徐匯濱江開幕。從算力、算法到大數據,再到落地應用,持續三天的大會讓人們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充滿期待。大會前后,商湯科技、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網易、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紛紛牽手上海,一批人工智能重磅項目將落地上海。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之重器,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經過22個月艱苦奮戰,上海最大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項目——華力二期12英寸先進生產線,10月18日建成投片。數據顯示,近年來,上海先后啟動華力二期、中芯南方、中國電子特色工藝等一批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建設,2017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約占全國20%。上海已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鏈最完整、產業集中度最高和綜合技術能力最強的標桿區域。
在進口博覽會開幕前,全球領先的數字化技術公司abb宣布,在上海投資1.5億美元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最先進、最具柔性的機器人工廠,實現“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2020年投產后,年產量可達10萬臺,屆時上海制造的高端工業機器人總產量將實現翻番。
上海正重新畫出新時代“產業版圖”。(記者 劉錕)
原標題:對標最高標準拉長板補短板,上海制造畫出新時代“產業版圖”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