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小時分雖然生活條件費解,甚至衣服上打著補丁,可是每天上學、放學的路上,仍然在愉快的&lsquo滾鐵環&rsquo中渡過。到了我兒子這年代,&lsquo滾鐵環&rsquo沒有了,陀螺也變成電動的了,&rdquo身為70后的李志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那些年百玩不厭的童年游戲已經被電子產物取代。
抓石子、打彈珠、丟沙包、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hellip&hellip多少曾經的童年游戲,在時下的校園里、空地上已經不見了蹤跡。&ldquo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時代的變遷,但我一直覺得,脫離戶外活動,會對孩子的肉體健康釀成不良影響,&rdquo李志說。
38歲的李志身材健碩,12歲的兒子小軍則是別人眼中的&ldquo小胖墩&rdquo。李志說,兒子平常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倒是喜愛鉆研電腦、機器人等電子科技產品,&ldquo他對電子陀螺、電子風箏等電動玩具的興趣,要比我親手制作的木陀螺、紙風箏高多了。&rdquo李志說,比起運動,小軍更喜歡坐著看書、看電視、玩電腦&hellip&hellip
&ldquo以靜代動&rdquo的現象現在并不難得,筆者近日走訪了幾所中小學校,孩子們的課間活動比較枯燥,低年級的學生尚且喜歡在操場上追趕打鬧,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偏向于在教室和走廊細微走動,下藥甚至不分開課桌。
一位80后小學班主任文靜說:&ldquo當年我讀小學的時候,書包里常裝著橡皮筋或是毽子,一到課間10分鐘,大家就興奮地跑出去玩正手,現在的孩子還得讓我把他們&lsquo趕&rsquo出去,有些孩子是寧肯坐著也不愿站著。&rdquo文靜以為,在升學壓力和各種電子娛樂的沖擊下,學生們對運動的興趣愛好越來越少隨著學年的提高,近視、肥胖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近日,教育部網站音訊稱,教育部對部分省(區、市)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名目進行專項督導檢查時發覺,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時日基本得到保證。但筆者發現,即便是在學校規定的活動時日,或是體育課上,仍有不少孩子&ldquo偷工減料&rdquo完成教師布置的規定動作后,就坐在一旁聊天、玩手機等。
文靜認為,學生不愛動,光靠增加體育學時強迫他們運動是否行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踴躍性,培育他們各種形形色色的體育興趣。現在的孩子都被送進了各類&ldquo琴棋書畫&rdquo培訓班,雖然在才藝方面廣泛比他們的父輩一籌一籌,然而體質卻無法則人中意,&ldquo關鍵是對于游戲、運動的觀念改變了&rdquo。
來源:環球貿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