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兩個答案中只能選擇一個,該如何回答?上海市長楊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海)研討會上,楊雄市長透露,今年初李克強總理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調研時,再三追問他,上海是要改革還是要政策,他的態度很堅決,要改革,沒要政策。這個回答得到了總理的肯定。
中國的出路在改革。當然,政策層面也非常重要,改革需要配套政策來推進。實際上,改革與政策并不對立。改革固然是一個好詞,也非常重要,但政策也非&ldquo壞事&rdquo,要了&ldquo政策&rdquo不等于不思進取,無所作為。要改革還是要政策,主要看針對什么事情,不可一概而論。
就上海的整體發展來說,確實有一個再改革的問題。這幾年,上海經濟一路下滑,2011年,經濟增長全國倒數第二,2012年則倒數第一。雖說不以gdp論英雄,但以上海的基礎條件、人才優勢和國際視野,是不應該&ldquo墊底&rdquo的。可現在居然就&ldquo墊底&rdquo了,其中一個原因,是上海改革動力不足,趨于保守的氣息讓一些跨國公司高管都感到不快。一份中美商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外資公司感到上海的&ldquo投資壓抑&rdquo。所以,上海發展到現在,再改革問題已經很突出。
再改革就是以開放促改革,具體講,是以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為契機,重振上海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經濟與開放度&ldquo領頭羊&rdquo的雄風,以&ldquo開放紅利&rdquo來實現上海的經濟和產業升級,同時爭創在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的新優勢。
自貿區在中國是一個新事物。按照自貿區的定義,也就是劃定一個區域,在該區域內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正因此,自貿區內要實行特殊監管。這就對中國現有的市場服務和政府監管水平提出了挑戰。我們現在建有各類保稅區,但保稅區充其量是自貿區的初級形式。因此,不僅對上海,對全國而言,都有個重新學習的過程,要在學習中改革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和監管體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
上海這次建立自貿區,不像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僅僅基于提高經濟效率的目的而設立一個自貿區,而是帶有為中國在新的全球化競爭中探路的使命,所以,它是一個試驗區,就像30年前的經濟特區一樣。而之所以把這個自貿區設在上海,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ldquo中國走到了這一步,就該選擇一個新的開放試點。上海完全有條件、有基礎實驗這件事,要用開放促進改革。&rdquo
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已由傳統的商品貿易為主轉向以更高標準更高層次的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的轉變,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像一些專家所說,自我感覺良好、驕傲自滿,仍然停留在加入wto所要達到的標準,滿足于加入wto所帶來的改革開放紅利,對國際自由貿易的新標準、新發展知之甚少或觀望、排斥,勢必會貽誤戰機,成為新的全球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和國際貿易的邊緣者。中國要不被孤立,擺脫邊緣者的角色,就必須重新開放,以新標準來開放,并用開放倒逼國內的改革。
在改革30多年后,中國已在各個領域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既得利益,他們不思改革,反對改革。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國內其他力量,無法推動改革,故而仍有必要借鑒中國改革之初的經驗,以開放態勢,倒逼既得利益不得不改革。所以,上海自貿區被各方視為探路再開放的&ldquo試驗田&rdquo。
據了解,它將涉及到貿易便利化、服務貿易開放、投資管理改革、金融改革以及行政改革等幾方面,是一場要素市場的放開、政府邊界厘清和管制放開的試驗,期望通過深度開放,成為撬動中國重構世界貿易價值鏈的支點。
然而,也正鑒于這點,我認為,國家應給予上海自貿區配套的政策支持,這與改革并不矛盾,相反,它會有利于促進改革。當年國家支持深圳特區建設,沒給錢給政策,讓深圳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不就闖出了一條路子嗎?
當然,今天條件不一樣,我們更著眼于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所以,給政策不是要形成一個一個的小特區,而是給你政策的同時也不對別人設限,大家一視同仁,在同樣的政策條件下競爭。這樣才能打破地區分割,解決國內的公平競爭問題。但總的來講,要不要政策與要不要改革,并不是彼此替代的關系,沒有必要把它們對立起來。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
(來源:時代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