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扶貧標準化取得階段性成果
隆基樂葉供貨的全國首個光伏扶貧標準驗收項目落地
吳文靜 簡悅
“這一項目是根據湖北省光伏扶貧電站嚴格的標準進行驗收的示范項目,整個系統采用了隆基樂葉的高效單晶組件,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設計施工均體現了光伏行業的領先水平。
建設本項目不僅是倡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更對湖北省光伏扶貧起到借鑒作用,是發展綠色武漢的重大實踐。”湖北省光伏產業標準聯盟理事長周燎在湖北省質檢局光伏示范項目落成儀式現場如是說,這不僅標志著光伏扶貧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對全國光伏扶貧工作的標準化開展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
湖北發布首個光伏扶貧電站驗收標準
湖北省質監局屋頂22.5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便是以高標準、嚴要求的“全國首個”光伏扶貧電站標準進行驗收的示范工程,因此在組件產品的選用、系統的設計上均達到上乘水平。該項目利用質監局辦公大樓的閑置屋頂建設,選用了隆基供應的305吉瓦60型高效單晶組件共計75塊,首年發電2.7萬千瓦時,25年年平均發電可達2.5萬千瓦時,與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可節約標煤181噸,減排二氧化碳601噸,減排二氧化硫18噸,減排粉塵164噸,相當于植樹造林155畝。
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周德文說:“光伏扶貧不是口頭說說,而應該看到實效,標準的實施有效規范了用于扶貧的產品、服務質量,而這一項目真正為后續光伏扶貧工作進行了正確的指導。”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明確了在光伏扶貧電站建設方面,應符合國家相關規程規范和技術要求,主要設備應采用國家資質檢測認證機構認證的產品。6月30日,湖北省發布全國首個光伏扶貧電站驗收標準,這一規范的正式推出標志著湖北省光伏扶貧電站有了規范化的建設驗收標準,讓湖北省脫貧攻堅經得起檢驗。
堅持以“領跑者”標準打造扶貧工程
國家提倡精準扶貧,扶貧到位,從輸血向造血式轉變,現在看來,這一目標正在一步步有序實現。
“湖北省質監局示范工程的落地在起到顯著示范作用的同時也為我國扶貧事業注入信心與決心。隆基樂葉憑借優質可靠的產品和服務,為推動光伏扶貧更高標準的建立和完善發揮了標桿作用。”隆基樂葉銷售總監寇建鋒在湖北省質監局項目現場說。
“當前不少扶貧項目中還大量使用著260瓦甚至更低功率的組件。這些低功率產品質量堪憂,發電能力難以保障,遠低于地面電站和‘領跑者’項目80%以上的水平。光伏扶貧是一項民生工程,湖北質監局屋頂示范工程的落地意義重大,作為該項目的組件供應方,隆基樂葉以高效優質的產品為湖北省乃至全國光伏扶貧的標準化發展提供引導和借鑒作用,堅持用‘領跑者’標準打造扶貧放心工程,用高效率、高可靠、高收益的理念做好光伏扶貧,直接向扶貧市場供應最好的產品。”寇建鋒如是說。
殼牌風電潤滑產品不斷升級迭代
中國電力新聞網 記者 栗清振
“殼牌一直將創新視為品牌的基因。
從2004年進軍國內風電市場以來,我們在風電產品和技術服務方面不斷突破,屢屢刷新行業紀錄。”殼牌工業潤滑油銷售總經理陳斌在近日舉辦的2018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說,殼牌攜業內首款十年質保產品新一代合成風機齒輪油——殼牌可耐壓s5wind及全新數字化服務平臺——“殼智匯”智能潤滑管家,雙雙亮相展會,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殼牌從行業痛點和客戶實際需求出發,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全方位的風電潤滑服務,如“風電全天候服務包2.0”,并投入運營了殼牌全球首家風電服務中心(西北基地)。去年,殼牌還率先在行業內發布了首款質保期長達十年的風機齒輪油可耐壓s5。今年,為應對未來風電行業數字化發展的重要趨勢,殼牌順勢推出了業內首款數字化潤滑服務平臺“殼智匯”智能潤滑管家,為風電后市場服務注入新的活力。
實際上,回首殼牌與中國風電行業一起走過的十余年,殼牌風電潤滑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滿足風電客戶對于潤滑性能日益嚴苛的要求,為風機在極端環境下的平穩運行保駕護航,助力中國風電行業降本增效成果顯著。
“作為行業發展的見證者,殼牌與廣大風電人共同走過了市場高速發展的十余年。未來,殼牌將繼續秉持‘攜手共進,成就無限可能’的品牌戰略,與風電行業合作伙伴一起攜手助力行業需求,共同‘殼’動風電美好未來。”陳斌說。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累積并網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64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更是達到280萬千瓦,迎來歷史新高。作為全球 可再生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風機初裝及后期的運營維護也將面臨更大挑戰。
作為行業內首款質保期長達十年的風機齒輪油,殼牌在展會現場重點展示的新一代合成風機齒輪油———可耐壓s5wind專為降低風力機組設備總擁有成本,提升設備運行與維護效率而設計。產品擁有超長的換油周期,氧化安定性較傳統合成齒輪油及殼牌上一代產品平均提升2.5倍,油泥生成量極低,故有助于大幅延長換油周期和機組壽命。
對于平均設計壽命20年的風機來說,使用十年質保的可耐壓s5wind,意味著風場主風機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只需更換一次齒輪油。相比于傳統合成齒輪油的2至3次換油,這將幫助風場主降低約50%的總擁有成本,保障風機即使在極端惡劣的工況下也可以提供出色的潤滑性能,為風機長期、高效、無故障的運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風電機組運行可靠性,降低風力發電總成本已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作為風電潤滑領域的領導者,殼牌表示將依托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產品、豐富的行業應用經驗、日臻完善的服務、超過十萬臺的風機大數據,繼續探索中國風電設備及后市場運維的高效潤滑之道。
運達風電制定的臺風型風機標準獲獎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朱曉琳 報道 近日,浙江省政府發文《關于表彰2018年浙江省標準創新貢獻獎獲獎組織和項目的通報》,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新標準,以及在標準化工作中做出貢獻的組織進行了表彰。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運達風電”)主導制定的《臺風型風力發電機組》國家標準榮獲省政府頒發的首屆標準創新貢獻獎優秀貢獻獎。
浙江省標準創新貢獻獎是全國省級政府率先設立的標準創新獎項,首屆申報工作于3月啟動,共有54個申報項目參與。經形式審查、專家評審、現場考察、評委會評審組審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審定批準等程序,12個項目脫穎而出,運達風電主導制定的《臺風型風力發電機組》國家標準占據其一。
《臺風型風力發電機組》國家標準是國內第一部針對臺風地區風電開發的國家標準,也是國際上第一部用于臺風環境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產品規范,填補了風電行業在臺風特殊風況環境下“無標可依”的空白。該標準實現了設計安全性和制造經濟性的最佳匹配,解決了受熱帶氣旋(臺風)影響的風力發電機組的安全風險,降低了臺風地區的風電開發成本,拓展了風能大規模利用范圍,使得利用臺風發電變得安全、經濟、高效,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依據該標準采用抗臺風設計的風電機組在臺風災害下均未造成破壞,為我國臺風區域的風電開發掃清了障礙,對臺風地區的風電發展增長貢獻率超過30%,在沿海和海上風電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此次浙江省標準化領域最高獎項的授予,既肯定了運達風電在標準化工作中的創新和貢獻,也激勵著運達風電繼續當好浙江省標準化工作的排頭兵,將創新成果轉化提升為先進標準,助力浙江省打造標準新優勢。
新型“石墨烯重防腐涂料”項目通過驗收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王幕賓 鐘挺 報道 10月23日,由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寧波供電公司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聯合研發的新型“石墨烯重防腐涂料”項目驗收會在寧波召開,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薛群基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丁文江院士以及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等十余位專家到場,并前往舟山基地實地觀摩項目應用試點——380米世界最高輸電塔防腐工程。
該項目為“海洋工程裝備材料腐蝕與防護關鍵技術基礎研究”,是首次由寧波牽頭的國家973項目。通過對涂料的進一步改良,為身處海洋工作的鋼材穿上“防腐外衣”,將使用壽命提高6年,破解海工裝備抗腐蝕“老大難”。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在寧波地區的慈溪220千伏崇壽變電站、北侖220千伏昆亭變電站、甬臺溫三地220千伏及千伏鐵塔等多個區域進行試點。
去年11月,經過改良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應用于在建的380米世界最高輸電鐵塔。涂料總用量27噸,涂裝面積3.2萬平米。“新型涂料不僅減緩電力設施的銹蝕,還可以保證電力設備內部結構不受破壞,延長輸電鐵塔壽命。”該公司雙創中心主任周開河介紹。
寧波地處沿海區域,且輸電線路附近化工廠數量多等因素,導致沿海輸電桿塔腐蝕情況較內陸地區快3至5倍。而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成功研制,填補了國內電網防腐涂料的技術空白。
電力系統動態模擬技術依然大有作為
——記中國電科院繼電保護研究所動態模擬技術研究室
金龍
動態模擬技術研究室隸屬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科院”)繼電保護研究所,電力系統動態模擬技術是一種傳統的電力系統物理試驗方法,其實質就是在實驗室中,在與特定電力系統特性相似的模型上進行試驗。動模試驗能觀察到難以進行或不能進行數學描述的現象和過程,它主要用于電力系統機電暫態過程的研究與分析,包括改善電力系統運行性能措施,研究和試驗新的控制裝置或保護裝置等。
該實驗室主要從事各種輸變電設備的動態模擬技術、交/直流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的動態模擬試驗方法、智能變電站保護及其試驗技術、重大工程的保護選型及聯調試驗、重要新設備工程投運的技術支撐等工作,多年來團隊在動態模擬技術領域成效顯著,獲獎10次、文章27篇、專利37個、標準29個。
構建多種設備動態模擬試驗平臺
近年來通過動態模擬技術研究室全體員工的努力,這項傳統的模擬技術更加發揚光大。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是電網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系統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能源智能電網研發實驗中心輸變電分中心、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中關村開放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電網公司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技術標準驗證實驗室、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質檢部、中國電科院與華北電力大學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聯合研究中心。其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動模實驗室,也是世界上功能最強、技術最先進的動模實驗室,整體試驗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研究各種輸變電設備的動態模擬技術,構建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多種設備動態模擬試驗平臺。自1958年,該研究室起逐步建立了包括16臺發電機及其控制監視系統、光伏發電模擬元件、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模擬系統、多種負荷模型、可控串補模擬系統、可控高抗模擬系統、電子式互感器等新型電力設備及元件。
為各種輸變電設備接入電網的動態仿真分析提供了手段,結合現有的動態模擬試驗平臺,能夠準備模擬不同電源接入,不同電壓等級、不同電網結構的電力系統運行狀態,可以靈活仿真不同類型故障。
研究交/直流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的動態模擬試驗方法,消除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入網隱患。該團隊自1991年起開展繼電保護專業檢測技術支撐相關工作,多年來一直承擔國調中心、南方電網繼電保護專業檢測技術支撐工作,牽頭編制了gb/t26864-2011《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產品動模試驗》,q/gdw11056-2013《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檢測技術規范》。動模試驗室長期以來承擔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的入網檢測試驗,對用于11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繼電保護裝置開展動模試驗測試,我國電力系統的每一個重大建設項目的建設前期都在電力系統動態模擬實驗室進行了試驗研究和論證,為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研究智能變電站保護及其試驗技術,引領其在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的深化應用。
該研究室自2009年起開展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及其試驗技術支撐相關工作,牽頭編制了q/gdw1810-2012《智能變電站繼電保護檢驗測試規范》。建立智能變電站二次系統整體仿真平臺,開展基于mms、goose、sv網絡采集、網絡跳閘的智能變電站系統級試驗,通過網絡分析儀和網絡壓力試驗平臺,考核極端情況下智能變電站保護適應性,分析雙ad數據異常對繼電保護的影響,探索新一代智能變電站保護的技術發展,及新型站域保護在智能變電站的深化應用。
為重大工程設備提供技術支撐
重大工程保護選型與聯調試驗,確保電網安全運行。自2005年起開展千伏~1000千伏重大工程保護選型與聯調試驗,編制了多項1000千伏技術要求。先后 完成了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重大交流工程二次設備的保護選型和系統調試工作。對系統調試中保護動作行為和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在調試過程中根據錄波圖和保護裝置的動作行為分析調試過程的異常現象,準確定位一次設備的故障位置,為事故處理和調試節約了工期,確保重大交流工程的如期投運和安全穩定運行。對繼電保護裝置生產企業進行保護選型和聯調試驗,研制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動態模擬試驗平臺,開展特高壓繼電保護檢測試驗,綜合分析評價特高壓繼電保護裝置性能,為重大工程繼電保護設備選型提供依據。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