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10月26日至27日,第十二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口譯研討會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翻譯協會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中國翻譯協會口譯委員會、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聯合承辦。大會主題為“新時代背景下的多語種口譯:機遇與挑戰”。來自國內外的200多名口譯專家、研究者、業界代表和媒體代表出席大會。
本屆口譯大會共安排15場分論壇討論以及1場學術沙龍活動。15場分論壇涵蓋了口譯教學與人才培養、口譯教學案例研究、口譯理論研究、口譯文獻研究、人工智能與口譯發展、口譯跨學科研究、語料庫口譯研究、口譯評估、口譯職業化發展、多語種口譯教學理論與實踐、手語翻譯等口譯研究的多個主題。
人工智能給口譯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大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人工智能翻譯進步很快,產品層出不窮,可以提高翻譯效率和加快速度,承擔一些復雜的翻譯工作。”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全國翻譯專業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友義指出,“但另一個方面,人與人之間還需要面對面的往來和交流,口譯作為一種交流活動,人的因素顯得更加重要。”提到人工智能翻譯和人類譯員的關系時,他認為人類譯員應當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翻譯的開發,不要把機器翻譯和人類譯員對立起來,翻譯人員應該是人工智能翻譯的開發者、生產者、引導者和使用者,機器翻譯應該是人工翻譯的延續、發展和補充;負責機器翻譯開發的科技公司和教育單位加強合作和溝通,最終實現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方面的共贏。在“人工智能與口譯發展”分論壇上,各位研究者也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華樹研究員做了以“大數據時代口譯技術應用能力實證研究:問題與對策”為題的分享,他提出,人類譯員應該以動態眼光看待翻譯技術,新時代的翻譯應該是一個“人工--人機互助--高質量人機翻譯”的過程。王華樹認為,人與技術應該共生共識,技術應始終為人類服務,我們不應該畫地為牢,更不可坐井觀天,要關注重大的技術發展。
此外,本屆大會首次增設手語翻譯分論壇,聽障人士與手語翻譯研究者、手語翻譯共同參與,用中文、中式手語、美式手語同步進行手語翻譯專題討論,現場討論氣氛十分熱烈。此外,為了方便聽障人士參會,本屆大會在開閉幕式和主旨發言環節均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和現場手語翻譯投屏,方便聽障人士參會。“手語翻譯從最開始只有極少數參會者,發展為如今成為口譯大會的一個分論壇,這個變化見證了手語翻譯融入翻譯學科的歷程,”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肖曉燕教授感慨地說,“很欣慰看到手語翻譯研究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希望未來這個領域能夠有更多的成果。”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李小牧表示,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口譯研討會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研討的廣度深度不斷提高,與國際翻譯研究接軌的程度也不斷加深,已經成為我國口譯界參與規模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學術交流活動,這必將對推進我國口譯行業的專業化與規范化產生積極影響。
來源:環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