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家庭農場,來源于歐美,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我國在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發展&ldquo家庭農場&rdquo,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組織化程度。如今在我國農村有出現年輕勞動力進城打工,農田閑置,土地撂荒的嚴重現象,面對這些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國家決策層適時提出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政策。記者對家庭農場發展的喜與憂進行了調研。
家庭農場目前正在各地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表現出對開辦家庭農場的極大熱情。但家庭農場的規模該有多大?資金問題如何解決?家庭農場如何經營好?就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調研采訪。
群眾首創政策扶持
為高效盤活閑置土地,各地大膽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家庭農場成為改革突破口
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里,一位老農細心察看著莊稼的長勢,還捏起一撮土探探水分如何。操著濃重蘇南口音的江蘇常熟市田娘農場場長高建浩告訴記者,侍弄莊稼就要像照看嬰孩一樣仔細,所以他給自己經營的家庭農場起了&ldquo田娘&rdquo這個名字。
在我國現有的家庭農場中,田娘農場的知名度很高,作為常熟市第一家在工商局正式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現在經營著6800多畝土地,已通過國家級優質稻米標準化示范基地的驗收,成為農業部&ldquo種糧專業大戶&rdquo,所生產的&ldquo田娘&rdquo牌有機大米深受消費者青睞。
談到田娘農場的發展,高建浩感慨地說,實際上這一模式的雛形,應該追溯到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探索。那時,迅猛發展的工業化潮流帶走了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片田地撂荒。我率領17戶村民,鼓足勇氣到昆山正義鎮承包了4800多畝糧田,成為蘇南第一批跨市承包大片土地的農民。當時采用了以家庭為單位分片精耕細作又統一協調服務的組織形式,算是家庭農場的初級版。
為了減少化肥對土壤結構的侵害,并使垃圾變廢為寶,高建浩在2002年創辦了江蘇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專業處理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料。在推廣有機肥、流轉土地進行示范過程中,田娘科技公司逐步摸索出以&ldquo公司 合作社 若干家庭農場&rdquo的新型合作發展模式,田娘農場直接經營2050畝農田,同時吸引周邊區域的37戶家庭農場進行產業化合作經營,這種模式被專家稱為中國家庭農場的&ldquo升級版&rdquo。
田娘農場的誕生是全國很多家庭農場的縮影。30年前,中國農村的第一次改革由土地制度改革破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現了土地的由&ldquo合&rdquo到&ldquo分”30年后,隨著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ldquo一家一戶&rdquo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面臨效益遞減困境,農村改革再次提上議事日程,土地由&ldquo分&rdquo到&ldquo合&rdquo已是大勢所趨。
各地對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探索從未停止過,且模式日漸增多,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紛紛應運而生。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河北省灤縣縣委書記盧宏秋告訴記者,縣里把家庭農場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促進農戶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轉變,有效地提升了農業主體的經營能力,加速了農業產業化、特色化發展進程。去年全縣家庭農場人均純收入10萬元,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倍。
正是基于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的尊重和認可,中央有關部門對此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研。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而與之相對應的農村出現了&ldquo勞力荒&rdquo,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村勞力老齡化現象普遍存在,導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現閑置、荒蕪。家庭農場通過為土地轉出方支付一定流轉費用、雇傭當地農民等形式,構建起新的產業鏈條,不但有效解決了無人種田、土地利用等問題,又能夠充分發揮農民生產積極性,最終實現農業與農民收入&ldquo雙增&rdquo目標。
適度規模循序漸進
在調研中,很多經營者反映,目前影響家庭農場發展的問題是土地經營的規模和期限。家庭農場大部分土地是通過流轉得來,而流轉土地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家庭農場每年經營的土地規模變動太大,顯然是對農場經營極端不利的。土地的流轉如果是短期的,家庭農場就難有專心經營的積極性,也很難做長期的投資,這對于農業生產也是不利的。家庭農場在流轉土地時,需要戶戶做工作,戶戶簽合同,一旦遇到一戶不愿意流轉的,就會前功盡棄,成本很高。
楊家雄的楊氏家庭農場是武漢市最早的5個家庭農場之一,從2010年10月建立家庭農場到現在,已從10畝擴大到20畝,年收益也從幾萬元漲到20萬元。他想擴大經營規模,但供流轉的適宜蔬菜種植的土地很少,難以形成規模種植,讓他很苦惱。據了解,目前武漢的土地流轉形式以出租為主,租期普遍偏短,制約了家庭農場的發展壯大。
河北灤縣的家庭農場也面臨同樣問題,縣委書記盧宏秋說,為此縣里積極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建立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鼓勵種養殖大戶通過承租、承包、轉讓、入股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為建設家庭農場提供了必要的要素支撐。如在響堂鎮大司營村建立了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群眾以土地承包權作價入股,流轉土地,實現小塊分散土地的集中經營。土地股份合作社以高于每畝承包土地實際收益20%至30%的價格,確定股價,作為保底收入,把土地流轉給家庭農場,根據農場經營項目年終按收益比例分紅。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