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學陀螺儀越來越小,其捕獲薩格納克效應的信號也越來越弱,檢測運動變得越來越困難,因而成為光學陀螺儀小型化之路上的“攔路虎”。
近日,加州理工宣布了由 ali hajimiri 帶頭研發、全球最小的微型光學陀螺儀,體型僅為常規設備的 1/ 。雖然陀螺儀在手持式電子設備、可穿戴設備上更為常見。但它也可用作車輛或飛行器的方向穩定性組件,有望讓未來的無人機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
通常情況下,陀螺儀會配備質量相同、但振蕩和移動方向相反的兩個內部組件。傳感器能夠檢測這些質量上“力的變化”,從而計算出設備的姿態。
然而機械部件的缺點是,在設備快速移動的時候,其靈敏度會大幅降低。而這,正是光學陀螺儀能派上用場的地方。
因為沒有移動部件,所以光學陀螺儀的靈敏度和準確度都很高。但由于成本高昂,通常只被最需要精確導航的平臺所使用,比如飛機、潛艇、洲際彈道導彈、以及空中和水上無人機。
當前市面上最好的光學陀螺儀,大小與一個高爾夫球差不多。但加州理工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地將它微縮到比一粒米還小。
昆士蘭大學無人機高級講師兼研究員 pauline pounds 在接受 tnw 采訪時稱,這項進展有望大幅降低光學陀螺儀的成本,對諸多領域產生顯著的影響。
此前的微型無人機,只能用上低精度的傳感器,因此對慣性運動的感知較差。不過現在,隨著光學陀螺儀體積的縮小,可以顯著促進這方面的發展。
此外,這項技術還能延伸至加速度傳感器,讓基于芯片的導航推算更加精準。這是基于距離檢測物體位置的能力,而不像 gps 那樣需要用到天文定位。
最后,光學陀螺儀的尺寸縮小,有望在未來推動手機動作感應、以及相機防抖等應用。
來源:阿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