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球能源格局呈四大特點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史,已經證明的、可以稱之為能源變革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技術的革命有三次。第一次能源變革以火的發展和使用為標志,第二次能源變革是從蒸汽機和內燃機的發明與使用開始的,而電力技術和燃氣輪機技術的發明與使用則拉開了第三次能源變革的序幕。
那么,電力在第三次能源變革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對此,李俊峰著重強調,電的出現使人類文明踏上了一個新臺階,使能源輸送不再受距離和時間的約束,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傳輸和轉換效率,促使能源生產和消費進入了網絡化時代。電催生了一系列重大生產、消費、運輸、通信技術與產品的發展與變革,包括自動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
這三次能源變革,在加速人類技術進步的同時,也推動了能源相關技術和裝備的革命與發展,以及人類生產與消費技術的變革和觀念的改變。
李俊峰認為,伴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費將不斷增加,未來,全球能源格局呈現四大特點:首先,世界能源消費市場開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享,發達國家在優質能源消費中仍然占據主要份額。其次,國際能源供應仍然只能滿足少數高收入國家的能源需求和全球能源需求的低速增長。再次,世界能源供需平衡趨緊,能源需求持續增長是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最后,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發展模式難以持續,清潔化和低碳化是能源發展的方向。
低碳化是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
能源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回顧過去,在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過的重大污染事件幾乎都與能源有關。
一系列歷史事件足以證明。上世紀50年代的&ldquo倫敦霧&rdquo、賓夕法尼亞的&ldquo煤煙污染&rdquo、洛杉磯的&ldquo光化學&rdquo事件、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件、2010年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事件等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重大的經濟損失,也導致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
我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李俊峰表示,改革開放30年,我們走完了西方大多數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出現&ldquo未富超標&rdquo現象,我國能源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均居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也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如果不實現低碳能源,不抓緊進行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革命,我國的能源出路和回旋的余地將很小。
能源低碳化自1952年的&ldquo倫敦霧&rdquo開始,逐漸成為世界的共識。1956年,英國下決心治理霧霾天氣,出臺《清潔空氣法》改善能源結構,大幅度引入天然氣替代煤炭,開創了液化天然氣之先河,經歷十年,根治了倫敦霧問題,成為世界能源清潔化的轉折點。20世紀70年代,全球完成了煤油交替,煤煙型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到了21世紀,能源消費比例越來越高,環境壓力日益增大。
如何解決能源持續增長與環境之間的矛盾?&ldquo唯有走向清潔化和低碳化的能源發展路線。&rdquo李俊峰認為。他分析,未來,核電無疑是最能大規模發展的低碳能源,但發展核電也有其制約因素;水能有很大發展潛力,但生態、移民、環境等問題困擾著水電的開發;生物質能源曾是歷史上人類依賴的主要能源,但未來增長的潛力很有限;風電有很大發展潛力,技術上全球風能資源每年約可發電53萬億度,相當于2020年世界電力需求預測值的兩倍多,至2050年,若再安裝100萬臺陸上風機和10萬臺海上風機,就可以滿足世界四分之一的電力需求;太陽能的潛力無疑是最大的,去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達到了250萬千瓦,未來,這兩個數字還將不斷增長。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