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29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我國是世界上果菜茶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果菜茶消費的第一大國,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目前,全國果菜生產綜合機械化率不到30%,茶葉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只有約20%,生產仍然以人工為主,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人工成本高,規模化程度低,農民收入不高,產品質量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如何提升果菜茶等產業現代化、規模化程度,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認為:
徐春暉:隨著當下農村勞動力短缺和人工成本的增加,提高果菜茶機械化水平的需求也是越來越迫切。
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二是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不配套;三是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后。具體到茶葉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葉種植分散,缺乏規模化經營;二是飲茶習慣導致機械化種植遇冷;三是機械化技術還不成熟,推廣還不夠到位等。據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茶園依然是古老的人工采茶模式,由于茶園多分布于丘陵山區,地域地形復雜,機械化難度大,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不足20%,茶園管理與茶葉采摘勞動力成本超過60%,生產效益極低,茶產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實現茶園生產全程機械化也是迫在眉睫。
就在農業各領域對機械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廣大農民對農機裝備的依賴越來越明顯的背景下,近日,農業農村部第一次召開推進果菜茶生產機械化的工作會議。提出生產機械化是確保果菜茶有效供給的必然選擇、生產機械化是推進果菜茶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和生產機械化是增加果菜茶農收入的有力手段;也是提到了“機器換人”已成為破解“誰來種菜”“靠誰種果”“怎么種茶”等問題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開展果菜茶生產機械化技術的引進、研發、示范和推廣,果菜茶生產機具保有量和作業面積持續增長,我國果菜茶生產機械化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和進展。比如為了有效破解蔥姜蒜發展的瓶頸,山東省農機局以農機裝備研發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有力促進了蔥姜蒜生產發展,大幅度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安徽省以茶園管理、茶葉初加工機械化為主,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發展,果菜茶生產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江蘇省以實施農機“兩大工程”為抓手,依托設施農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加大力度推廣普及一批成熟通用的機具,引進配套一批專用定制的裝備,研究開發一批急需緊缺的產品,不斷提升果菜茶農業機械化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了解決果菜茶機械化生產當中存在一些問題,覺得首先要發揮好農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的引導作用,購機補貼要適當向急需機械的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傾斜;此外,要增加果菜茶裝備的有效供給和加強農機農藝之間的深入融合,三是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據蔬菜種植大戶張大哥介紹,去年他們這里就擁有了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撒肥機、清洗機、植保機等十余種農機具,農機部門還給了50%的購置補貼,如今,他這里綜合機械化生產率已經超過60%。他高興地說,隨著生產機械化科技創新不斷加快,裝備技術的逐步突破,“機器換人”時代終會到來。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