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認證推動防爆設備出口貿易
——訪上海儀器儀表自控系統檢驗測試所有限公司國際事務經理、認證部副主任盧巧
□ 本報記者 丁 瑩
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儀器儀表自控系統檢驗測試所有限公司簽訂的以產品出口為目的的檢測認證申請業務量,已經達到去年全年總量的75%。在所有服務合同中企業自主申請,以自我提升為目的的檢驗類項目數量有所增長,說明已經獲得認證的企業在行業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成為引領行業自我提升的標桿。數據顯示,該所以檢測和認證互認合作為抓手,有效清除貿易技術壁壘,促進貿易暢通,在推動防爆設備行業走出去,提高防爆設備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日,記者就此采訪了上海儀器儀表自控系統檢驗測試所有限公司國際事務經理、認證部副主任盧巧。
上海儀器儀表自控系統檢驗測試所有限公司是從事工業自動化儀表產品和生產過程自控系統研究、開發、生產、應用和試驗的綜合性科研院所,主要從事氣候、機械環境、安全等共性檢測以及儀表的專業性能檢測,還包括特定領域檢測項目如核電、sil評定、信息安全、以及防爆安全檢測與認證等。上世紀八十年代,該所創建防爆試驗室,幾十年間,他們持續跟蹤國際標準制修訂,研制檢測設備,與國際同行交流溝通檢測認證技術,積極參與國際防爆認證體系,推行防爆產品認證制度。
據盧巧介紹,防爆安全屬于小眾行業,但專業性強,與人身健康與工業安全密切相關,對設備自身及從事生產的企業的要求都相對較高,因此防爆設備的價值和利潤空間也相對較高,國內有上千家企業從事防爆設備的設計和制造。但是,直到上世紀末,防爆設備的制造仍由跨國公司主導,國內企業的生產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為主。可喜的是,在過去十幾年間,這一情況發生了明顯改變,中國防爆企業不斷推出新產品,邁出國門,走向國際舞臺。這些改變都得益于防爆產品的檢測認證的國際互認制度。
盧巧說,標準、檢測認證制度的國家差異是形成貿易障礙的源頭。防爆設備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石化、制藥、礦山及氣體儲輸運等許多領域。目前防爆行業的熱點市場有我國的石油化工工業,中東和東南亞的石油開采業,俄羅斯的天然氣開采業,澳大利亞的煤礦開采,國內和韓國的海洋工程/平臺建設,各國的天然氣輸配送、制藥、印刷業等領域都有大量的防爆設備采購需求。但是十幾年前,中國鮮有防爆設備的出口。一方面是因為產品技術水平較低,另一方面也是當時國內企業對國際市場情況不夠了解,不掌握各國市場準入的門檻,對國際市場的信心不足。當時,國內防爆企業只遵循中國的管理要求,而中國管理制度與國際上各個國家的管理制度存在較大差異,所以企業很難估算前期的投入,很難下決心自主進行市場開發培育。中國對防爆設備的管理有3種并行制度,合格證書制度即產品的型式檢驗,確認產品的設計和結構;許可證制度是制造企業生產條件和生產能力的核查確認;安全標志是煤礦行業的專用準入管理制度。這些管理制度源于行業管理需求,關注重點各有不同,相比國際通行產品認證規則,只偏重其中的一部分,不夠全面。相比而言,其他國家對防爆設備有關較為全面的評價體系。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伊朗、俄羅斯等國家或地區絕大多數都采用強制性產品認證進行管理,有完整的檢測和認證要求,只有歐盟國家對危險等級較低的設備允許企業進行自聲明,而一些中東國家則直接采信歐盟的認證結果。由于國內檢測、檢驗的分離、認證制度的缺失,制造企業的防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對薄弱。
在檢測認證依據國家標準方面,我國跟其他國家也存在較大差距。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本等同采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標準,或增加部分更高的安全指標。而我國的技術標準遠落后于iec標準,直接造成企業不掌握最新國際標準,在產品設計時也不能貫徹執行國際標準的最新要求,導致企業設計的產品不符合國際市場的安全管理最低要求,減少了企業產品的出口機會。
盧巧說,正是檢測認證的互認合作破解了這一難題。上海儀器儀表自控系統檢驗測試所有限公司通過與國外技術機構、專家進行交流、互訪等形式持續增進合作互信,同時與國外技術機構簽署雙邊或多邊的互認合作協議,檢測/檢驗數據交換和采信的協議等。目前,該所已經與30多家機構簽署互認協議。除了建設雙邊合作平臺,該所還加入了國際多邊合作平臺,已成為iecex體系下的認證機構和檢測試驗室,正式加入有30多個國家參加的國際互認體系大家庭。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