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國為例 能源轉型如何實現參與?
來源:能源評論·首席能源觀作者:金彩爾2018-10-26 09:30:02
關鍵詞:
在德國,如果你想買房,懂行的人往往會這樣建議:不要著急去銀行申請貸款,而是先看一下那套房子的能源消耗水平。
(來源:能源評論·首席能源觀 id:ceo_er 作者:金彩爾)
這個建議背后,是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的一項對于低能耗建筑的計劃——在購買低能耗的房屋時,購房人可向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申請一筆最高達10萬歐元的特殊低息貸款,貸款總期限30年,固定利率0.75%。另外,符合《德國新建住宅的節能條例》中能源標準為55的建筑,kfw還會按照貸款額27.5%的比例,向購房者返還補貼,最高2.75萬歐元左右。
以一間總價為30萬歐元的公寓計算,如果房屋符合kfw規定節能標準,那么購房人不僅可以申請10萬歐元的優惠貸款,還能直接獲得2.75萬歐元的補貼。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是一家國有開發銀行,德國政府持股80%,各聯邦州持股20%。節能建筑貸款計劃,只是其眾多推進德國綠色轉型的計劃之一。但無論設計建筑、儲能還是新能源,這些計劃的思路和操作都遵循了德國能源轉型的初衷:從消費者入手,讓更多人主動參與到節能中,提高全民對能源節約和有效利用的重視程度,最終推動能源結構的優化。
如何實現參與
德國的能源轉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2017年《可再生能源法修訂案》頒布實施,德國先后頒布了超過20多項與能源轉型相關的法律及若干法規。
德國的能源法規體系遵循兩點原則:一是在規劃方面,德國始終考慮到工業、居民和交通等所有用能領域,在此基礎上形成完善的體系和路線圖,并會兼顧項目長期運行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二是在內容方面,德國能源轉型始終把節能放在第一位,因此相當一部分的法規,都會直接或間接涉及能源節約和循環經濟領域。
在推動全民參與方面,政府的主要工作體現為兩點:一是低息貸款,二是提供咨詢服務。
低息貸款,即前文提及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推出了一系列計劃。除了建筑節能,kfw另一個成功的補貼項目是太陽能儲能。
2013年5月,德國政府通過kfw對家用太陽能電池儲能系統進行補貼。新建太陽能電站加上儲能設備,或者現有太陽能電站加裝儲能設備,都可以申請2000-2200歐元/千瓦的補貼。和建筑節能類似,kfw還會給予還款補貼,額度為設備總售價的30%,在償還貸款時直接抵消。這項政策直接促進了德國家庭儲能市場在2015年的爆發,并讓這種系統開始普及。
減免咨詢費用,則是德國政府推出的另一項針對全民開展的服務。
在國家層面,2008年,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及核安全部(bmu)啟動了“國家氣候保護倡議”資助項目(nki),旨在爭取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氣候保護當中來,促進經驗交流、加強并推廣地區層面上的氣候保護措施。其中,初始咨詢服務就是其中之一。
初始咨詢服務的服務對象是地方政府。bmu首先會派出專家,分析地區政府內的職責、工作流程和活動。同時,地方政府會指定一名當地的聯絡員,負責協助該專家并向其提供有關信息。在經過討論后,他們會確認本地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效優化的潛力方向,并和地方政府一起制定目標和行動方案。地方政府可以獲得最高達到咨詢費用91%的補助。
除國家層面的措施外,各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面向企業和市民的免費咨詢措施。比如德國的奧芬巴赫市從2013年到2015年開展了針對企業的免費節能咨詢活動,數據顯示,第一次咨詢活動發起時,127家當地企業中對能源免費咨詢項目感興趣的企業僅占10%。第二次咨詢活動中,200家企業中對能源咨詢感興趣的企業上升到 20%。有一半接受咨詢的企業明確表明他們打算制定具體措施來節約能源。為了能讓該項目更加完善,參與企業也會不斷地分享他們的經驗。
但是,僅靠政府推動的節能,顯然是難以持續的。從決定轉型初期,德國同時制定了市場化倒逼機制和鼓勵措施,讓公眾實現主動、自發的參與。
能源價格是最主要的倒逼機制。
能源轉型計劃實施以來,德國能源價格一直偏高,因此,這部分支出也成為家庭總支出中的重要組成。所以,德國人會高度關注自己的能耗使用情況,通過檢測設備看每天會在電、熱、水上的具體費用,并促使他們經常主動思考,如何改進才能減少能源方面的消費。
從小教育則是最重要的鼓勵措施。
在德國,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每個人對能源資源的節約意識都是從小樹立的。在家里,父母會對節約能源、資源分類進行言傳身教,在學校,老師會對能源利用、能源技術進行系統教育。這些教育和影響,讓每個人把能源節約內化為一種習慣,也讓很多人從小就建立了能耗的概念。
這也是為什么在很多地區的能源變革中,公眾都會主動根據所在地區的資源稟賦、技術條件提出更為可行的改進建議。事實證明,來自公眾提出的建議多數都是可行的。
如何激發熱情
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其他歐洲國家,一個共同的經驗是:要讓公眾接受能源變革,并落實在日常生活上,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
在比利時,曾有一位能源轉型的專家在垃圾發電廠向我們表示,他們僅在培養人們垃圾分類的習慣上,就整整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因此,要推進能源變革,特別是讓公眾主動參與,需要在形成整體思路和路線圖的前提下,有耐心地逐步落實。
對于中國而言,近年的科技創新環境更好,而產業基礎也已經建立起來。特別是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市場活躍,且教育水平較高,具備公眾主動參與能源變革的基本條件。因此,政府或將在未來從以下兩方面采取措施,激發公眾參與的熱情。
首先,政府應率先改造自己的樓宇。
在德國,如果市政府希望咨詢機構對其能效減少提出建議,那么專家的第一建議一定是:先把政府自己的辦公樓進行節能改造。這是一個通用的準則。原因在于,政府自己對辦公樓具有控制權,在具體的落實中也便于決策和執行。同時,在政府的示范效應之下,其他公共建筑以及民用建筑才有動力進行嘗試。
其次,公眾教育可以借助網絡技術。
在推進公眾對能源變革的認知上,德國使用了媒體、社區、研討會、競賽等多種途徑。可見,傳播路徑越廣、程度越高,公眾了解能源變革的速度和深度就越快。在中國,網絡和新媒體等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年齡層的公眾身上。
因此,如果能有效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宣傳和公眾教育,或將事半功倍,激發公眾參與的動力,進而縮短實現能源變革的時間。
(作者系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可持續城鎮化、交通運輸與能源領域主任,馬瓊英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北極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