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化、電氣化逐漸成為業界共識,各大汽車廠家也爭先布局,企圖搶占市場先機。但事情開展好像不是想象中那么順利,近日,奧迪首款電動suv——奧迪e-tron因需要對在軟件開發過程中修改過的部分進行新的監管許可,而比原定計劃推遲4周到店。此外,特斯拉或因為“全自動駕駛”存在夸大宣傳等問題,其官網所有的車輛預訂界面下架了“全自動駕駛”選項,僅剩“增強自動輔助駕駛”供選擇。兩大知名汽車廠商接連在智能化、電氣化方面“失足”,未來該怎么辦?
其實不是光是奧迪和特斯拉,國內很多廠家在智能化、電氣化等方面,也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時間安排表。長安汽車提出“香格里拉計劃”,在2025年前,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全面實現電氣化;吉利汽車發布藍色吉利行動,到2020年,90%的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北汽集團計劃到2025年,全面停止銷售燃油汽車,并計劃于2020年推出l2.5級別量產車型,2022年推出l3級別量產車型等等,如此既定化的時間安排,也難免會使得廠家們有急忙趕鴨子上架的嫌疑。
目前在智能化領域,汽車運用得最普遍、最成熟的莫過于車機系統,現在的車機系統涵蓋的功能也比較多,支持手機映射、車載互聯以及語音控制等多項功能,諸如導航、娛樂、天氣預報、電臺以及聽歌等功能也都能一一實現。據車質網的數據顯示,近一年來,“影音系統故障”問題投訴量居高不下,這也反映了現有市場上很多車機系統用戶體驗感真的不咋滴。
除了車機系統外,爭議最大的莫過于自動駕駛技術。特斯拉作為業界的先驅,也面臨著因自動駕駛導致車禍的窘境。旗下產品多次因車主過于依賴自動駕駛功能,最終釀成車禍,引得業主質疑聲不斷。反對者認為,目前的交通環境基本不適用于無人駕駛,且該技術的成熟度還有待考證;即便技術足夠成熟,倒車、駕駛等全部依賴于智能化,去哪兒追求駕駛的樂趣?普及的意義又是為何?而就目前來看,各大新勢力造車更多的停留在“表象”,諸如誰先交付車輛多、誰的中控屏大,誰的續航里程長,誰的百公里更快,這些難道就是造車的初衷?
支持者認為,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是對過去傳統汽車行業的一次洗禮。通過新思維、新技術對傳統汽車行業的固化思維、商業模式乃至造車理念和消費者都產生了顛覆式的影響。且技術在推進過程中,難免會有意外發生,我們要保持包容的心態來正確看待。
總的來看,科技的進步的確可以帶來很多有用的東西,但并不是所有有用的東西都非要使用。由于停售燃油車的時間節點加入,使得很多車企都在“大躍進”式的推出新品。但汽車是一個系統化的東西,大家都知道變速箱與發動機的匹配、底盤的調教等等,都需要企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調校,且一般傳統燃油車的研發周期達18個月,再通過上百萬公里的可靠性試驗,最終才送到消費者手中。
而現在新勢力造車更多是資源整合,通過融入智能化系統、軟件、電池等配置,更有甚者直接找汽車廠家進行貼牌生產,其實用性、兼容性、可靠性方面就要大打折扣,畢竟是否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有待考證。舉個例子,諸如ai系統的運用,萬一出現電影場景中車機系統被外部控制之后,這樣對我們人身安全幾乎沒有保障。因此,諸如智能化、無人駕駛等功能的可靠性,應該被更多驗證,才能安裝到車子上,這既是對消費者的負責,也是企業對自身的負責。當然,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其他環節也值得關注,諸如新能源電池衰退之后,回收問題怎么處理,也是未來的一大難題!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