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科技顛覆人類出行,企業利潤何去何從》媒體發布會在北京朝陽區順利召開。屆時,波士頓咨詢公司上海辦公室合伙人徐楊、董事經理托馬斯·帕姆(thomas·palme)在會上進行了演講。會議以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為議題,介紹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大環境、技術的發展以及未來企業如何盈利等方面。會議指出,到2035年,全球汽車行業將由電動化、自動駕駛汽車和共享出行三大發展趨勢所驅動。
『bcg上海辦公室合伙人 徐楊』
『bcg董事經理托馬斯·帕姆』
2035年,新出行技術將占汽車行業40%的利潤
隨著汽車行業的演變,新興利潤池(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與純電動車的零部件、純電動車銷售、數據和智能網聯、按需出行)在行業利潤中所占的份額,很可能從2017年的1%增至2035年的40%。到那時,傳統利潤池(包括傳統零部件供應、油電混合汽車銷售、汽車金融以及汽車后市場)在行業利潤中所占的份額將從2017年的99%下降到60%。
同期新車銷售的增速放緩,利潤池的改變加劇。新車銷售量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市場的推動,2025年以前將會有大幅增長。但此后,隨著中國銷量的增速減緩以及共享無人駕駛電動汽車的普及加快,新車銷量將停止增長,保持平穩。
bcg預測全球汽車行業收入將會從2017年的3.7萬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5.8萬億美元。利潤將從2017年的2,260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3,800億美元,每年增長率大約在3%。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徐楊表示:“傳統企業面臨的問題是,隨著新的出行技術在市場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還能否利用目前的競爭優勢在這些利潤中分得最大的一份。”
企業面臨雙重投資挑戰
據bcg預測,為了充分挖掘出行技術的潛在價值,行業參與者到2030年將需在新增長領域投入超過9,000億美元,到2035年則要超過2.4萬億美元。重點投資領域包括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電池生產設施、充電基礎設施和自動駕駛出租車隊。
到2030年,隨著對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的需求增加,oem 在每輛汽車零部件價值中所占的份額將降到15%,相比2015年(27%)減少近一半。此外,oem出售給大型租車公司的車輛越來越多,這類客戶相比于大多數消費者,需要更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考慮到這些因素,bcg的分析發現,2025年的oem銷售回報率將比2017年時下降1個百分點,而資本支出與收入比會上升1個百分點。
市場結構轉型
bcg預測在未來15年內,汽車市場的結構會發生重大改變。例如,電子和軟件供應商會更加強大,在開發新出行技術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城市也將成為重要的新參與者,塑造未來城市出行方式。
在未來的增長領域內占據有利地位的市場參與者可能會成為最后的贏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供應商(包括電子和軟件供應商);電池制造商以及按需出行平臺的供應商和運營商。專注于內燃機汽車零部件的傳統供應商、未能在純電動車和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方面贏得強大地位的傳統oem,以及無法拓展現有服務范圍的經銷商與維修站則可能在競爭中落敗。
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在爭奪新興利潤池的這場競賽中開局有利。在2017年電動汽車電池銷售量、按需出行總次數和新能源電池新增產能三方面,中國均排名全球第一,顯示出強大的開局優勢。有四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中國汽車行業的變化速度比其他市場更加迅速。特別是在在政府的監管支持下,中國市場向純電動汽車轉移的速度更快,而且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按需出行市場。
2、中國本土企業在爭奪新利潤池時占據有利地位。本土企業正在建立強大的本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純電動汽車oem生態系統,并且已經具備強大的出行服務基礎設施。
3、但中國的汽車企業需要更多投資,并變得更加敏捷。整個行業需加速發展自動駕駛能力,而且傳統汽車制造商應明確參與新競爭的方式方法,制定相應戰略。
4、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需要進一步支持汽車行業的發展。例如,自動駕駛出行需要各方(包括城市、公安局、交通部)共同努力。鑒于此,中國市場有機會在特定城市實現飛躍發展。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