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華澤的麥飛科技選擇從c端農戶剛需出發,基于遙感和ai技術,為農民提供病蟲害遙感監測和精準施藥服務。去年,他們僅在湖北省就服務了百萬畝農田,并在今年5月獲得了2萬融資
陳祺和宮華澤是大學里一個宿舍的同學,遙感專業的二人畢業后,宮華澤進入中科院繼續深造,陳祺則進入航天科技集團,負責汽車導航業務。后來,陳祺又進入阿里負責大數據平臺的產品和運營。而此時的宮華澤已經在拿到中科院博士學位后成為研究員,主要負責農業和遙感相關的研究。
本已生活穩定的二人經常湊在一起討論,如何能夠讓農民真正感受到遙感技術帶來的便利,病蟲害防治仍是農民最大的痛點:“病蟲害是突發的,防治的窗口期只有短短的三五天,否則一年的收成都沒有保障?!倍眠b感技術恰好能夠及時探測出肉眼無法監測到的情況。
二人一拍即合,宮華澤又找來中科院的師弟劉龍,三人湊了數百萬啟動資金,在中科院旁邊找了個廢棄的設備間,2016年12月麥飛科技在北京成立。
左起,麥飛科技coo陳祺、ceo宮華澤、cto劉龍
農業ai云系統精準施藥
麥飛科技的商業模式是包工包藥,從前期的病蟲害監測服務到農藥購買、飛防服務全都包含在內,核心產品是自主研發的監測硬件和農業ai 云系統。
以往的遙感技術,主要通過衛星搭載多光譜相機來收集信息,但是這種技術適用于大區域空間特征的差異性探測,時空分辨率較低,難以滿足實際的生產需求。
麥飛科技的監測機先是通過遙感技術去做植被的病蟲害情況整體觀測,再結合無人機利用光譜病蟲害探測技術進行更精細的觀察。
具體來說,麥飛科技自主研發了一款針對低空農業的“麥視探針”,搭載在無人機飛過莊稼上空時,就可以采集莊稼的光譜信息,同步到麥飛科技的ai云里,通過機器視覺技術積累大量的數據后可以看到葉片的受侵害程度,監測完成后ai云會生成一張施藥圖,可以清晰地看到莊稼遭受病蟲害的情況。
基于此,麥飛科技的植保無人機便可以通過控制噴頭的轉速進行精準的農藥噴灑:哪里該施藥哪里不需要施藥,哪里可以減少用藥量哪里需要重點噴灑都能做精準的控制。而定量定位的施藥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民的用藥成本50%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夠避免莊稼過量的農藥殘留,減少環境污染。
做無人機中的“京東”
陳祺說,通過這種精準打藥的模式,未來麥飛科技還可以支持分級收割,沒有打藥的農產品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這樣,從種植到收割,麥飛科技和農戶形成一個良好的閉環,從而提高了用戶黏性。
現在土地流轉下的集約化經營已經成為趨勢,相比于人工噴灑,無人機一天可以完成200畝~300畝的噴灑任務,效率提升10倍以上。麥飛科技主打全程托管服務,而且還有后續的回訪保證噴灑質量。
相比于“滴滴式”的飛防無人機撮合平臺,麥飛科技要做的是飛防植保中的“京東”,通過自營的模式保證服務質量。
“和農民打交道講究的是信任,并且病蟲害防治的窗口期太短,只有通過自營的方式,讓熟悉當地農戶情況的工作人員為農民及時提供服務才能產生用戶黏性,簡單的撮合模式很難保證服務質量?!?/p>
農民下單后,麥飛科技后臺的saas系統會根據訂單的大小分配到不同的飛手,根據不同的地區,農技人員對用藥進行評估,生成用藥處方并在車間完成配藥過程,飛手接單后只要拎著藥箱開車帶著無人機到農田就可以提供病蟲害防治服務。
一年服務了百萬畝農田
在整個農業種植環節中,農資占種植成本比重較大。農民從經銷商處買到的產品往往經過了層層加價,麥飛科技則是直接和藥廠對接,成本更低。目前麥飛科技的上游供應商有五家農資上市公司。
通過這種包工包藥的模式,麥飛科技在監測、農資、飛防等環節上有了更多的利潤空間。據陳祺透露,目前麥飛科技的用戶中90%以上已經預訂了明年的訂單。在過去一年,麥飛科技在湖北省服務了百萬畝農田。
在獲客上麥飛科技依靠b端和c端兩個渠道,一方面和大的農場、政府合作拿到訂單,另一方面來自田間的地推活動,再通過口碑效應傳播。接單標準在200畝以上的連片農田,用戶主要是300畝~畝的農田大戶和千畝級的合作社、農場等。
麥飛科技的農技人員主要來自長江大學和當地的植保站;飛手一部分由麥飛科技自己培訓,另一部分來自北方天途等培訓機構還有當地植保隊的加盟。
陳祺說,未來麥飛科技建立起品牌影響力之后,還會在自營之外逐漸引入加盟的方式,將各地零散的飛防植保服務商整合起來。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