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是人類的感覺器官的延伸,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相信這一點大家都毋庸置疑。而原創性的科學設備往往會開辟新的學科領域,帶來嶄新的研究成果。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至2018年一共112屆,因儀器設備獲獎的就超過23屆,利用先進儀器設備獲獎的超過25屆。以下整理了1901-2017年間部分與科學儀器有關的諾貝爾獎:
1、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5年,倫琴(wilhelm r?ntgen,德國)遞交了第一篇研究通訊《一種新射線——初步報告》。倫琴在他的通訊中把這一新射線稱為x射線(數學上經常使用的未知數符號x)。1901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倫琴就由于發現x射線而獲得了物理學獎。x射線的發現和研究,對20世紀以來的物理學以至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2年11月,勞倫斯·布拉格(小布拉格)發布了《晶體對短波長電磁波衍射》研究成果,亨利·布拉格(老布拉格)于1913年1月設計出第一臺x射線光譜儀,并利用這臺儀器,發現了特征x射線。
3、1922年諾貝爾化學獎
弗朗西斯·阿斯頓( francis william aston,英國)研究質譜法,使用質譜儀發現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闡明了整數法則。1925年,阿斯頓憑借自己發明的質譜儀,發現“質量虧損”現象。阿斯頓有一句讓人奉為圭皋的名言:“要做更多的儀器,還要更多地測量?!?/p>
4、1926年諾貝爾化學獎
斯維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發明超離心機,用于分散體系的研究。
5、1952年諾貝爾化學獎
馬丁 (arcger martin,英國)、辛格(richard synge,英國),發明分配色譜法,成為色譜法其中一大類別。
6、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布洛赫(felix bloch,德國)和珀塞爾(edward purcel,美國),以表彰他們發展了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作的發現。
除了1952年的物理學獎外,與核磁相關的還包括1943和1944年物理學獎、1991和2002年化學獎以及2003年的醫學獎,開創了諾貝爾科學獎授獎史的紀錄。
7、195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澤爾尼克(frits zernike,荷蘭),發明相襯顯微鏡。
8、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
雅羅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捷克斯洛伐克),因“發現并發展了極譜分析法”而獲獎。1922年,海洛夫斯基以發明極譜法而聞名于世。 1924年,海洛夫斯基與志方益三合作,制造了第一臺極譜儀。1941年海洛夫斯基將極譜儀與示波器聯用,提出示波極譜法。
9、1972 年諾貝爾化學獎
穆爾(stanford moore,美國)、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國)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國), 研制發明了氨基酸自動分析儀,利用該儀器解決了有關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等復雜的生物化學問題。
10、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馬克 (allan m. cormack,美國)、蒙斯菲爾德(英國),發明x 射線斷層掃描儀(ct掃描)。
11、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開發高分辨率測量儀器以及對光電子和輕元素的定量分析;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國),發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譜儀。
12、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
阿龍·克盧格(sir aaron klug,英國),因“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而獲獎。
13、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魯斯卡(ernst ruska,德國),設計第一臺透射電子顯微鏡; 賓寧(gerd binnig,德國)、、羅雷爾(heinrich rohrer,瑞士),設計第一臺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在1988年也帶領團隊研制出了我國的第一臺掃描隧道顯微鏡。)
14、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
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使核磁共振技術成為化學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15、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芬恩(john fenn,美國),田中耕一(日本),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其中芬恩發明了電噴霧離子源(esi)、田中耕一發明了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電離源(maldi)。
兩位諾獎得主均與儀器公司有深厚淵源:john fenn創立的aob公司在2009年并入珀金埃爾默;田中耕一任職于日本島津制作所。
16、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及德國三位科學家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moerner獲獎。獲獎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
17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瑞士),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美國)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英國),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分辨率確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科學儀器是多少前輩科研工作者的歷史成就和智慧結晶,當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當代諾獎獲得者依賴測量儀器,無非就是等同于前輩在背后默默地指點一般?我們需要這樣的無聲的指點,就好比我現在有核磁共振,卻還要硬撐著去叩診聽脈望聞問切,這就是會延誤病情,這就是對既有醫學的不尊重,有巨人的肩膀卻還要等自己慢慢長高而延誤了看日出的時機。這就是當代諾獎的優勢和意義,承前人的理念,啟后人的靈感,得到前人的指點,加上后天自己的覺悟。
儀器化的技術更為后人重復相關實驗提供了標準化的操作,為后人開創新的研究方法與手段。望遠鏡的發明與使用才推動了整個天文大發現,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擴展了整個現代生物學、物理學及化學。當代諾獎大部分依賴于測量儀器就是吸收諾獎的養分,剩余的小部分再融入自己獨有的想法和創意催化演變出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樹,給大家帶來生機,給后人帶來芳芬,給土地帶來養分。
既然國外的科研前輩能通過研發科學儀器獲得諾獎,我相信我們中國的儀器儀表行業肯定也會今后人才輩出,當我們從模仿,到獨立研發的時候,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就離諾獎越來越近了。
來源:儀器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