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深秋,武漢長江南畔近2000米長的高大廠房里,數臺巨大的軋機一字排開。加熱爐吐出一塊塊碩大的鋼坯,被送上熱軋生產線后,轉眼化為一匹火紅耀眼的“彩帶”,變成了整齊勻薄的鋼板卷成品。
這是1972年耗資40億元引進的武漢鋼鐵集團1.7米軋機。
但該軋機投產后,在很長時間內生產不穩定、事故多,不能達到設計生產能力。
供電不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1978年,軋機試車時就要求電網擁有300萬千瓦出力以承受其沖擊負荷,而當時湖北全省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僅254.38萬千瓦。
沒有穩定的電力保障,如何提高生產效率?
在此背景下,國家批準湖北電力工業局建設我國首個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河南平頂山至湖北武昌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
1982年1月13日,中國電力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平武工程正式投產。也是從這時起,荊楚大地上有了我國第一批從事千伏輸變電工程設計、安裝、調試、運行和檢修的專業隊伍。
從一片空白到一路領先
鳳凰山變電站用的全是進口設備。變電設備、繼電保護和通信設備分別從日本、法國、瑞典等6個國家的7個公司擇優引進,在當時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全進口設備確實好用,但全英文的圖紙和界面也難倒了所有人。如何把這些“金貴”的“洋設備”維護好,成了最大的難題。
當時的設備遠沒有現在這樣智能:監控系統一旦有報警信號,運維人員必須馬上根據圖紙查線,找出故障,再根據說明書維修。而這關鍵的報警信號也是英文的。
大伙傻了眼。那輩人大多是中專、技校畢業生,英文字母都不識幾個。于是他們便買來英文詞典,逐字逐句地翻譯,再對照設備理解、消化。
那段時間,鄭漢明完成日常巡檢工作后,就拿著圖紙、白紙和詞典開始研究。先在白紙上把接線圖臨摹下來,隨后對照英文圖解翻譯各個零部件的名稱,再拿著萬用表去設備區對著圖紙找相應回路。
就這樣,鄭漢明和同事們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消化“洋技術”,經過實際工作的積累,針對各類設備編制了相應運行規程并定期修編;還建立健全了技術管理制度以及設備臺賬和技術檔案。他們探索和總結出了中國第一代千伏變電站的管理和運行模式。
如今,隨著三峽電力外送工程施工大規模展開,荊楚大地上的超、特高壓變電站和換流站逐漸多了起來,設備也逐漸更新換代,實現國產化,并逐步邁向智能化,湖北超高壓人在運維核心技術、智能電網領域擂響了“戰鼓”。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檢修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已消化了“洋技術”的第一代超高壓人迎來了新的挑戰:變壓器被喻為變電站的“心臟”,其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千伏鳳凰山變電站投運時,主變壓器為日本日立公司生產,投運幾年后,變壓器相繼出現本體滲油現象。當時設備檢修只能從國外請來廠家的技術人員,而一個技術人員一天的薪酬為800美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時,在不斷熟悉進口設備性能后已具備一定設備維護經驗的檢修工們決定嘗試自主檢修。
經過檢查,他們發現滲漏油的主要原因是密封件老化,當時的進口變壓器都采用軟木材料制作密封件,壽命最多5年。有人提出只更換老化的密封件,可是這又帶來新的問題,即新老密封件使用時間不同,有效壽命不一致,未更換的密封件不久后也會滲油,極不利于變壓器的安全可靠運行。最優方案是將所有密封件更換成新材料制造的不易老化的密封件,這就要對變壓器進行解體大修,對運維人員來說是從未有過的嘗試。換成什么材料的密封件,能成功嗎?沒有時間考慮太多,經過反復試驗,在比較了十余種材料后,他們選中耐溫、耐油的成型丁氰橡膠密封件。
歷時三年,鳳凰山變電站的6臺變壓器相繼更換了成型丁氰橡膠密封件,檢修人員還創造性地對主變絕緣油進行真空過濾處理、對本體進行真空干燥處理。
經過這次大修,湖北省電力公司自主開展大型主變壓器檢修的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對大型變壓器的構造和檢修規律有了深刻認識,檢修隊伍具備了豐富的經驗,管理體系和制度日趨完善,為對國外主變壓器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造奠定了基礎。這階段的檢修工作在完成正常大修項目的同時,創造性地解決國外主變壓器設計上的先天不足,改善了它的運行工況,開創了國內對進口主變壓器進行改造的先河。
智慧的湖北超高壓人沒有滿足于此,從無到有,再到超越,他們在減少作業量、縮短工期、提高檢修效率上下足了功夫。
余皓和同事們常年在100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對刀閘、斷路器、gis設備進行解體檢修工作。在工作中,他們發現原有的檢修平臺存在著組裝時間過長、設計復雜、組件笨重等問題。做一個便于搬運、安裝、操作簡便的新型檢修臺架,成了余皓和同事的夢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們 “擼起袖子加油干”,新型檢修平臺的雛形逐漸由最初的gis解體臺架一步步改進到現在abb疊簧機構更換臺架,在歷經了多次設計原稿推翻、多次材質更換后,終于成型了。
原來使用機構拆卸時間要1個多小時,現在只要8分鐘。這個“小精怪”結構簡約、耗費人工少、組裝速度快,克服了原有吊車作業安全距離問題,改變了停電方式,從母線停電到只停單開關,停送電操作更簡單,電網更穩定。
在2017年年底千伏江夏變電站檢修中,他們利用新臺架,單相的整個更換工作僅用時45分鐘,三相總用時不到兩個半個小時,將原計劃檢修時間大幅縮短。
多年來,湖北超高壓人積極探索設備運行維護的技術和工藝要求,維護水平不斷提高,技術和工藝日趨成熟,取得了許多實踐經驗。
從國內第一到世界領先
平武工程投運后,鄂豫兩省電網以千伏連接,為確保千伏電網不間斷供電,以及未來大規模發展千伏電網奠定基礎,“千伏帶電作業”成了第一代超高壓人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愿望。
在高壓試驗室進行動物帶電試驗成功基礎上,李祥林勇敢地穿上屏蔽服,進入模擬導線。他從零起升壓直至690千伏,成功進行了夜間人體起弧、拉弧試驗,掌握了人體在強電場情況下的感覺、反應。
1982年5月22日,身著“奇裝異服”的李祥林,成功進行了千伏等電位帶電作業,開創了國內千伏帶電作業先河。他也作為中國超高壓帶電作業第一人,成為《世界電力》雜志的封面人物。
現已發須花白的李祥林笑著道出了當時心中的“小秘密”:“之前也用動物試驗過,沒問題,但真要上去了,還是怕,怕下不來了,還特地跟老婆孩子交代了后事。”但他絕沒想到,那次模擬線路上進行的千伏帶電作業試驗,不但使他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千伏電位的人, “首次”這個詞在之后不時貫穿在湖北省電力公司超特高壓帶電作業的發展歷程中。
2009年6月10日,在經過了半年的封閉訓練,用完了200副手套、穿壞了14雙工作鞋、磨破了7套工作服后,胡洪煒迎來了從業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世界上首次±8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帶電作業。上午9點30分,在北京特高壓直流試驗基地內,他身穿宇航服般的金屬屏蔽服,一步一步登上高聳的特高壓鐵塔,進入±800千伏特高壓電磁場,做足心理建設克服對電弧的恐懼,沒有一絲遲疑,他牢牢抓住了±8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在之后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里,胡洪煒沉著冷靜地完成±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等電位作業人員安全防護參數測試、等電位導線修補、等電位間隔棒更換等多項操作項目,填補了多項世界技術空白,全球首次±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圓滿成功。
四十年來,帶電作業團隊中的專家們瞄準電網發展規模,根據電網發展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帶電作業新方式、新工藝,圓滿完成了一系列帶電作業項目,特別是世界首例±800千伏帶電作業和國內首次千伏輸電線路直升機中帶電作業的完成,進一步提高了湖北省電力公司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使湖北超高壓帶電作業團隊的這塊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40年來,湖北超高壓人堅持用心做事,攻克“壁壘”,勇做標準化管理的探路者;堅持精益管理,培養人才,勇做科技創新的領跑者;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超越,勇做超特高壓電網管理的一流開拓者。他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全國第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超高壓運維人,親眼見證并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超高壓事業從起步模仿到世界領先的發展歷程,對這份工作的感情早已融入血脈。
來源:《能源評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