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正式落下了帷幕。作為中國最大的國際教育交流平臺和中外教育界的年度盛會,中國教育年會是世界的重要窗口。此次年會以“教育現代化——實踐與探索”為主題,深入探討新形勢下,如何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發展。okay智慧教育創始人、ceo賈海深耕“ai+教育”實踐探索10余年,此次年會上,作為受邀嘉賓分享了“當教育遇上人工智能”的主題報告,很多觀點均贏得了現場多方行業人士的認可。
賈云海:當教育遇上人工智能主題報告
構建知識畫像的同時,還要回到用戶畫像
學習的知識是非標準化的,不同學生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接受程度也大相徑庭。賈云海在現場分享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
2006年的時候,賈云海還是一名老師,他所帶班級的學生剛剛高考結束。在另一所學校當校長的老同學邀請他給高一的學生講一節課。賈云海說,“一年高三下來,圖譜都在頭腦里,例題都在粉筆上,一節課洋洋灑灑就上下來了,從教室一路走到校長辦公室,很多老師還夸我,說不愧是名校老師,課講得真是好。但是當我回到校長辦公室,老同學的一句話卻如同冰雹一樣潑下來:‘你別自己活在泡沫當中,你剛上的課,別說孩子,就算是老師都沒聽懂’。”他這才意識到,課上所講的例題,對于自己的學生來說,是最合適的內容,對于這些非名校的孩子們來說,卻太過于晦澀。
這件事對于賈云海在日后投身到“ai+教育”的實踐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他認為,很多時候,當知識在技術的驅動下流動的時候,從老師流動到學生,從學校a流動到學校b,從一線城市流動到二線城市,人們往往會忽略一個核心的問題:知識是為人服務的。內容是固定的,但在師生互動中,每個孩子對內容的接受程度不一樣,擁有自己的主觀性。所以技術要帶有客觀性,把知識畫像與用戶畫像相結合,從多個維度來評估內容與學生之間的適配性,讓內容的流轉真正的行之有效。
左: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馮曉英 右:okay智慧教育創始人、ceo賈云海
人工智能,先人工后智能
結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許斌老師關于“知識圖譜”的分享,賈云海提出,“人工智能這個話題,在接近10年時間的里,我的理解是,我們期望有多智能,我們首先要讓它有多人工。”
“當我們把知識從書本轉移到,變成電子化,以及讓知識體系化構建知識圖譜直至應用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要解決。比如說如何讓知識回到老師與學生的手里,以及師生在課堂交互的多個應用場景中,知識要如何流轉。”
okay智慧教育自2015年開始在全國布局okay智慧課堂,深入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全場景,來獲取常態化的學習閉環,來找尋知識流轉過程中,學生、老師、知識點之間的對應體系。賈云海表示,構建知識畫像與用戶畫像,前期是一個很人工的過程,要花費很多無法想象的,需要以時間換空間,一點一點積累。只有這樣,知識的整個流轉過程才可以更加高效。
okay智慧教育創始人、ceo賈云海
學習設備和設備本質上不一樣
“無論是知識畫像、用戶畫像的構建,還是知識的流轉,我們都需要電子設備,但是,孩子的學習設備要和互聯網設備區別開來。”賈云海分享了okay智慧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一段碰壁經歷。
2015年,賈云海在河南的一所學校中,給一個年級1多名在校師生每人發了一個pad來試行“智慧教育”。剛開始的時候,無論是調研問卷還是課堂氣氛,所反映的都是積極正面的。但是一個月過后,學校卻有7名老師集體離職,在離職時賈云海與他們進行了一次深度的談話。老師們對他提出一個疑問:“賈老師您站了16年講臺,孩子們喜歡,課堂氣氛活躍,就一定是好的課堂嗎?”
那時,他才想明白,課堂的本質是孩子們聚精會神去聽課,聽的是老師和學生互動時所傳遞的,孩子們聚精會神的過程,對老師來講叫“組織教育”,對孩子來說叫“克服意志”。克服自身的意志,和老師來互動,這才是良性的。
智能終端,無論pad還是,很重要的一點是轉移注意力。在發布會上講“人天然要靈動地,根據自己的思想自由地和社會互動,所以pad和手機,能夠驅動人沉迷其中的只有兩個要素,注意力的轉移以及游化的操作。”課堂當中,學生學習要專注,這和互聯網因素是沖突的,所以學生們的設備,要和互聯網設備區別開來,去社交化、去游戲化、真正符合師生交互的場景。
賈云海說,“ok學習機經歷了5次迭代,2015年之后跳出了原有的思維,開發出專用的系統,去除一切娛樂、社交化,只服務于學習;同時,采用了雙屏的模式,上屏專注視聽,下屏專注讀寫,完全為了學習場景定制。”
ok學習機、ok教學機
來源:比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