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京津冀地區近日遭遇入秋以來首次霧霾天,如何加強監測預報,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記者獲悉,除了傳統的監測治理手段,環保黑科技“千里眼”將在今年秋冬季節大顯身手。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宣布啟動“千里眼計劃”,將通過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第一時間發現pm2.5濃度較高的地區,提高環保監管效能。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近日向記者揭開了“千里眼”如此高效背后的原因。
“千里眼”怎么觀察
在多種技術手段的幫助下,“千里眼”不僅看得更遠,而且聚焦更準、視野更寬。
天空中,高分系列衛星、氣象衛星和其他相關衛星為“千里眼”提供著pm2.5等污染物濃度、土地利用分類、工業熱點、夜間燈光等數據。
地面上,“千里眼”借助地面氣象站、各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和環境部在部分熱點網格內布設的地面監測微站,獲得了溫度、濕度、風速等高分辨率氣象數據及pm2.5等污染物的實時監測數據。
此外,環境部還與各相關部門實現聯動,為“千里眼”提供現場監察執法、工業企業用電等數據。
綜合上述數據,再輔以精細化氣象和擴散條件建模、互聯網多源大數據融合和人工智能技術,“千里眼”將對重點區域內的網格進行pm2.5的濃度評估,篩選本地污染排放貢獻占比較大的網格,自動識別出歷史上污染排放最嚴重的微觀區域,這些區域就成了“千里眼”重點監管的熱點網格。
“千里眼”怎么判斷
首先,“千里眼”會依靠每天的過境衛星,對熱點網格內的pm2.5的濃度進行遙感觀測。衛星相當于天上的眼睛,所得數據的一致性較好,可用于分析比較不同網格之間的濃度差異,及網格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之后,由于云層覆蓋和其他氣象條件的影響,衛星觀測到的pm2.5濃度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或缺失,“千里眼”還要借助地面監測站點來校準數據,并適當增加監測時長,抵消相關影響因素帶來的系統誤差,從而得到每個網格的pm2.5月均濃度。
最后,根據衛星遙感、氣象、地面空氣質量監測站的歷史數據,“千里眼”就可以對同一時間段不同網格之間,及同一網格不同時間段之間的pm2.5濃度進行比較,從而在第一時間獲得準確的大氣污染信息。
“千里眼”怎么宣布
根據“千里眼計劃”,環境保護部每月會對重點區域各個城市的熱點網格進行評估,選出各城市的預警網格。對1年內連續預警達到3次或累計預警達到6次的熱點網格,生態環境部還將采取公開通報、派駐工作組和公開約談網格所在縣(區、市)政府負責人等措施。各城市的每個月預警網格名單,以及上述措施,將通過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微信、門戶網站、中國環境報等渠道向社會公開,督促地方解決問題,改善環境。
此外,“千里眼計劃”還用于指導各城市生態環境部門開展報警小格子的現場執法檢查,如果存在長期報警或反復報警的小格子,生態環境部將要求所在縣(市、區)的強化督查組重點關注,并在生態環境部的“兩微一端”、門戶網站、上向社會公開。
據記者了解,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在京津冀及周邊“2 26”城市中篩選出了三千多個pm2.5濃度較高、排放較重的熱點網格。下一步,將逐步擴大“千里眼計劃”實施范圍,實現對京津冀、汾渭平原、長三角三大重點區域的熱點網格監管全覆蓋。
來源:阿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