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強機惠農政策更趨完善,產學研推用協同推進,新型農機服務組織蓬勃發展,機械化作業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3%,其中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53%,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55%,位居全國前列;花生、棉花、馬鈴薯等大宗經濟作物機械化均取得積極進展。2017年全省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462億元,560萬鄉村農機從業人員人均創收8250元。采取的措施可歸納為六個不放松。
一是狠抓糧食機械化不放松。充分發揮農機主力軍作用,切實夯實糧食生產能力。以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為引導,大力開展全程機械化裝備技術模式探索與創新,六大生產環節中機耕、機收、機播和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繼續保持高位,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穩定提升,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超過60%,糧食烘干機械化能力穩步提升。目前,全省17個縣(市、區)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積極抓好關鍵農時農業生產,三夏、三秋關鍵農時主動與省交通廳、公安廳、經信委、氣象局等部門溝通配合,全力搞好機械組織調度、免費通行、作業用油、氣象信息等保障服務。今年三夏上陣高性能、智能化機械增多,喂入量5公斤以上的小麥聯合收割機12.5萬臺,占六成以上,8公斤級縱軸流小麥聯合收割機等一批新型高端裝備增勢迅猛,衛星定位自動駕駛、產量水份實時監測、藥肥變量精準控制、精量播種與漏播自動報警補償、高效低損收獲智能管控等機械化技術進入農業生產實踐。“雙搶”作業進一步提速,全省小麥僅用15天就基本收獲完畢。
二是狠抓惠農政策不放松。規范廉潔高效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報廢更新補貼、深松作業補助等強機惠農政策,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在購機補貼上,2004年以來部省兩級財政共安排補貼資金156億元,補貼各類機械240多萬臺套,拉動農民和社會投入400多億元,直接惠及農戶170多萬戶,省農機局連續多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延伸績效管理優秀單位。全省農機購置補貼突出綠色發展導向,實行敞開補貼、應補盡補,新產品補貼工作扎實推進,農機購置補貼手機app在全省推廣應用。在報廢更新上,既對農戶廢舊機械以合適價格回收,又對其購置新機械優先補貼,2012年以來全省72個試點縣累計報廢機具6.7萬臺,受益農戶6.6萬個,落實的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資金數額、報廢更新的農機數量都居全國前列。精心組織實施深松作業補助,2015—2017年共完成農機深松整地作業4320萬畝,圓滿完成國家安排的深松作業任務。強機惠農政策不僅使農民群眾得到了實惠,還強勁拉動了農機工業發展。全省現有規模以上農機企業450余家,先后涌現出雷沃、五征、時風等一大批全國農機行業領軍企業,農機工業各項主要指標均占全國的1/4左右,全國約30%的大中型拖拉機、70%的聯合收獲機由山東省農機企業生產。
三是狠抓研發推廣不放松。自2015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農機裝備研發創新計劃項目,建立了“科研院校重點研發-企業重點生產制造-推廣機構重點驗證-合作社重點示范應用”的“產學研推用”一體化研發新機制,制定了項目管理辦法和績效評價實施方案,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大蒜、林果、花生、馬鈴薯、大蔥和設施農業生產等7個裝備體系研發團隊,優化完善了“山東省農機化科技項目管理平臺”網上申報系統,開發啟用了項目實施管理系統,全省農機研發創新綜合實力全面提升。四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億元,拉動企業研發投入4億多元,確立了255個研發項目,研制樣機產品176個,143個轉化為農機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率高達82%,高效智能小麥聯合收獲、動力換擋拖拉機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成為農機化發展的新動能。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2018年全省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補助資金達到2382萬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萬元,完成了18項地方標準起草工作,先后多次舉辦大蒜播種、夏花生免膜播種等機械化生產現場會、培訓班,農機化發展科技支撐進一步增強。2018年上半年,省農機局聯合省財政廳舉辦了農機研發創新成果展,效果良好。
四是狠抓動能轉換不放松。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農機化轉型升級為總抓手,在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機化示范創建,力爭到2020年,全省建成50個“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印發了《“兩全兩高”農機化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省財政投入2000萬元,支持44個縣開展“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創建和關鍵環節機械化示范推廣,全省糧食烘干、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進一步增強,花生聯合機收、大蒜機播等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瓶頸有效突破,“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創建力度進一步加大,發展勢旺勁足。
五是狠抓安全生產不放松。按照農業農村部和省政府要求,深入開展變型拖拉機清理整治鞏固提升行動,整治率超過80%;與省安監局聯合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國家級“平安農機”示范市達到2個、示范縣達到48個;全面啟用新版監理信息管理系統,拖拉機、聯合收獲機牌證管理進一步規范;及時修訂完善農機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廣泛開展農機事故應急處置演練;加強與公安、交通、安監等部門的配合,積極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及時排查整治安全隱患、糾正違法行為。近年來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農機事故,農機安全生產水平在全省十七個行業領域中位居前列,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
六是狠抓公共服務不放松。加速推進農機化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建設,著力打造集指揮調度、管理服務、協同辦公于一體的農機化生產云平臺和大數據中心,農機短信平臺、政務微信和農機通等手機應用軟件已經成功運行。積極探索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模式,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合作社,把基層農機管理服務職能向農機合作社、維修、培訓機構延伸。依托農機合作社通過合同作業、訂單作業、跨區作業等方式,為農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務,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和服務規模經營的協調發展,為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探索出了一條機械化道路。積極開展“星級文明農機維修網點”創建活動,與省人社廳、省總工會連續四年聯合舉辦全省農機修理工技能競賽,在全國農機手大賽總決賽中多次取得優異成績。積極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機手培訓和赴臺培訓,每年對7000名農機手培訓和50名農機合作社帶頭人赴臺交流培訓給予補助。截至2017年,全省農機合作社發展到7700家,達到“五有”建設標準的近0家,托管1000畝以上的達2022家。扎實開展農機推廣鑒定工作,加快農民急需的農機新產品推廣應用步伐,2017年共完成部、省級推廣鑒定項目461項。
下一步,山東省農機化系統將牢牢把握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定位,堅持全程引領、三區聯動、五業并舉,科學布局、統籌推進“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推動實現農機化高質量發展和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重點圍繞提升全程機械化、推進全面機械化、提高農機化質量、增加農機化效益等四個方面下功夫做文章,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農業農村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