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篩查眼底病變,顛覆了原有的醫療健康服務的模式。
糖尿病患者如不進行及時干預,10年后基本皆可能誘發糖尿病眼病。如何早期發現糖尿病眼病,實現早診早治?
今天在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眼科影像與信息及人工智能高峰論壇傳出消息:利用人工智能讀片,篩查社區糖尿病眼病,不失為快速提升效率的途徑。靜安區市北醫院攜手區內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國內率先嘗試這一探索,歷經半年已篩查3000余名糖尿病患者,收獲較好社會效應。
大會秘書長、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眼科主任陳吉利介紹:上海地區糖尿病眼病在正常人群中發病率約為5.6%,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的西化,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在不斷增加,及時篩查出糖尿病眼病,對緩解家庭、社會負擔至關重要。目前,上海已將糖尿病眼病篩查列為三年公共衛生行動計劃,但由于經費有限,社區篩查基本靠醫生,效率相對較慢、樣本量也難以持續擴大。
人工智能成為眼底篩查的好方法。去年10月,市北醫院與國內人工智能領軍企業airdoc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滬上首個人工智能眼科應用示范基地,從事眼科人工智能開發研究及應用推廣。airdoc眼底圖片人工智能,大大提升了家庭醫生在眼底圖像診斷水平的效率。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靜安北部醫共體在彭浦新村街、臨汾和彭浦鎮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眼底疾病人工智能篩查,普及推廣新技術。陳吉利告訴記者,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篩查眼底病變,顛覆了原有的醫療健康服務的模式。患者在社區醫院拍攝眼底照片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能自動幫助社區家庭醫生進行輔助診斷,與此同時,拍攝的眼底圖像通過靜安北部醫共體眼科云平臺,傳輸到市北醫院眼科進行進一步復核。如此一來,糖尿病患者不用為了了解是否發生眼底病變反復前往二、三級醫院排隊檢查。社區眼底疾病篩查后,一旦發現糖尿病眼底病變和慢性病,患者可以立即通過綠色通道轉診,及早接受治療。患者就醫體驗有所提升,更多患眼底疾病的社區居民也實現了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專家同時表示,人工智能作為醫學界的“新型武器”,在眼科、皮膚科、放射科探索較為深入。眼科領域,人工智能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其一,普及技術幫助基層醫生提升水平;其二,實現培訓功能;其三,成為高年資醫生的助手,由此為醫生減輕工作量。目前,本市的探索仍處于第一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眼底疾病人工智能篩查,有助于幫助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綜合、連續、動態、全程的糖尿病眼病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形成糖尿病眼部并發癥和慢性病篩查—發現—轉診—隨訪—健康管理模式,降低患者眼部的患病率和致盲率。未來,隨著第一階段嘗試的推廣普及,人工智能有望實現更多功能,助力臨床診治效率,真正讓高精尖科技惠及百姓。
來源:解放牛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