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父母影響的楊芳,帶著一些好奇,一些期待,進入了江南公司,走上了銑工崗位。
可新鮮感一過,油污、精細零件與難懂的專業術語成了擺在眼前的三座大山。親朋好友也對一個姑娘從事機械加工表示不解,勸她改行。
但心里鉚著一股拼勁的她,沒有認輸。
現在,楊芳已經是中國兵器特聘關鍵技能的帶頭人。她說,期待自己被“頂替”,希望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
湘潭市西郊楠竹山鎮,有一家已經存在67年的軍工企業。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南工業”)是集軍民品研發、試制、生產于一體的大型軍工企業,產品包括國防產品系列——涵蓋了多兵種多種武器彈藥、新能源裝備系列、汽車及零部件系列等。它見證了從珍寶島戰役,到國慶閱兵儀式,再到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升空。
楊芳與有榮焉,她親身參與了公司多個產品的研制生產。進廠以來,她從一名英語和電腦底子都不厚的普通銑工,成為技術領頭人。近年來,她先后承擔了航空航天精密零件的制造、高速列車動車組核心零部件加工等50多項科研試制生產任務,參與了這些產品從工藝制定、工裝設計到零件試制,最終進行批量生產的全過程。
這些部件都具有材料特殊、精度要求極高、形狀極其復雜、形位公差要求極嚴等特點,難題時刻擺在眼前。面對眾多的難題,她主動去解決。難題之于楊芳,卻成了她一路“升級打怪”的財富。
憧憬開始
新鮮感一過,險些打了退堂鼓
1970年出生的楊芳是一名軍工二代,不僅父母都曾在江南工業工作,她自己從小就聽著父輩講述軍工故事長大。“傳奇的故事加上‘軍工基因’的傳承,使我從小就對軍工戰士充滿了崇敬之情。”
1986年,16歲的楊芳進入江南工業,走上了銑工崗位。進廠后,新鮮感一過,楊芳險些打了退堂鼓。
油污、精細零件與難懂的專業術語成了擺在眼前的三座大山。“當時親朋好友都認為,當工人沒多大奔頭。”加之機械加工行業一直以男性居多,身邊不少人勸她改行。“我覺得,雖然女性在機械加工行業不占優勢,但只要自己鉆研,同樣能有自己的價值。”
在那時,普通銑床完全靠人工手動操作。每天需要長時間地站在機床前看師傅操作,一整天下來已是腰酸背痛。但到家后,她仍然沒有休息,她開始自學相關工藝知識。為了彌補理論上的缺陷,她考入江南職工技校銑磨專業,經過三年的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中級銑工證書。
在理論與實操得到大步提升后,一個新的挑戰擺在了眼前:數控操作。
挑戰升級
從手操到數控,在挑戰中成長
1992年,江南工業引進了一臺數控銑床。“最先進并且是唯一的一臺,領導安排我操作。”而這臺設備的標識說明和電腦操作程序全是英文。
全新的英文使用說明書、全新的操作方式、陌生的電腦編程,讓毫無數控操作基礎的楊芳措手不及。她自認英語底子薄,電腦底子差。但她很快就冷靜下來,“唯一應對的方法,也只有從零開始認真學習”。同時,她給自己打了一針“強心劑”:只要自己肯學、肯鉆,一定能成為行家里手。在師傅和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她制訂了盡快熟悉機床操作、掌握數控加工原理的學習計劃,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學習路程。
“那段時間我把睡眠時間壓縮,利用零碎的空閑時間,還把自己的零花錢節省出來,把有關的工藝、刀具、軟件等凡是對自己有用的書籍全買了回來。”后來,為了及時掌握前沿軟件的應用技能,她又買來電腦。經過一段時間學習、摸索,楊芳逐漸掌握了數控機床的操作和加工,也承擔起越來越多復雜零件的加工。
在自學的同時,她還充分利用公司外送培訓的機會向專家們學習,并且利用業余時間在湖南科工職院學習相關專業。“剛參加培訓時,一串串數控專業術語讓我聽得云山霧罩。”但咬牙堅持3年后,她不但獲得了湖南科工職院相關專業的文憑,操作技能和工藝理論水平也有了較大提升。
2004年,在湖南省首屆數控技能大賽上,楊芳獲得數控銑組第三名,并代表湖南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首屆數控技能大賽。
2013年,國家級楊芳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團隊有成員十七人,都具有中高級職稱,均為公司管理、技術、技能線上的骨干人員,楊芳本人為中國兵器特聘關鍵技能帶頭人。
期待下一批人才能夠“頂替”自己
盡管在業務上節節攀升,但是她仍然沒有半點松懈。“數控技術是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若企業快速發展了,而員工不盡快成長,就會被淘汰。”
穿著藍色工作服的楊芳告訴記者,剛開始走向機床,滿手油漬和被鐵片打出血的時候有打過退堂鼓,并且做這份工作很少穿好看的衣服,但是“在這個崗位就要做好本職工作,這是一個工人起碼的素質”。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同行的期盼。
目前,楊芳有兩名簽約學徒。學徒趙振華和李藝京均表示,作為師傅,楊芳非常耐心,會不厭其煩地講解復雜的難點,但同時“對產品的精度尺寸、外觀這些要求控制得非常嚴格”。而在生活中,她是個溫和親切的人。
楊芳現在依然沒有放松學習,回家后會繼續學習專業相關知識。她認為,現在新工藝新刀具軟件更新非常快,年輕人追趕的速度也很快,自己一直有些壓力和緊迫感,“只要和新的東西斷層就會落后于別人很遠”。
害怕“落后”的同時,楊芳也有些期待自己被“頂替”:“我的規劃之一是工作室和徒弟多出人才,年輕人更有沖勁和活力,知識更新比我強,也希望有人過來頂替我。”一個行業的發展,不能僅靠一人或幾個人,而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家的水平和素質都提高了,在工作中高手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才能產生更多的火花”。
盡管一路走來少不了艱辛,楊芳仍然認為跟她的父輩比起來,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名普通操作工人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被問到這一路走來最感謝的是什么時,她說是難題。“感謝一直有難題給我做,如果沒有難題不可能達到今天。”
因此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她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兵工人都能少抱怨,多努力。“在人民兵工精神的指引下,經過一代代兵工人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朝著更高更新的目標邁進,為我們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楊芳說。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