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龔克對話學子:如何讓人工智能有“智”更有“德”?
《超級智能》舉行電視版開播儀式
南開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羅凡 攝影 姜丙駿)“大家好,歡迎來到《超級智能》,我是龔克。”10月17日,由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擔綱主持的電視節目《超級智能》,在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大通學生活動中心舉行電視版開播儀式暨首場見面會。龔克與來自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兩百多名師生對話人工智能時代的趨勢與責任。
龔克介紹說,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新技術,將來還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個節目的宗旨就是讓公眾了解人工智能”。除了注重回答網友的線上提問外,龔克表示,后續的節目也將聚焦大家所關注的話題。“希望你們能夠對人工智能的昨天、今天以及它可能的明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在互動環節中,龔克對現場學子和線上網友的提問一一進行了回答。對于有關科研領域是否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提問,龔克表示肯定。他列舉了一些人工智能在科研領域的成功運用,說明了其成為科研利器的可能。但他對“人工智能超越最頂級科學家”的說法表示懷疑。“比如,在對新材料的判斷上,由人類給予智慧與經驗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不如頂尖科學家。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工具、手段。”龔克說。
龔克認為,這一代人工智能有四個要素:算法、數據、計算能力和應用場景。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本身多年以來并沒有革命性變化,隨著數據更加充分和計算能力的飛速提高,算法作用才得以顯示出來。“所以,這一輪人工智能的‘熱’,‘熱’在人工智能走出實驗室、走到我們的生產生活中來了。”在被問及是否可以用生物學知識提高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能力后,他以飛機的研發歷史來類比,向現場觀眾講解了人工智能研究與其他學科、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對于如何應對機器人的倫理、法律問題以及對機器人產生自主意識的恐懼,龔克解釋道,目前的人工智能通常是執行特定任務的,并不會帶來這樣的問題。我們離人工智能擁有自己意志的階段還很遙遠。然而,人工智能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的趨勢難以避免。因此,相關研究應該有原則和限制。“所謂‘善惡’,不是技術本身的善惡,而是人的善惡。”龔克說。
“既然我們給了機器人‘智’,就要給它‘德’。賦予機器人智能的同時也要賦予機器人倫理觀念,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龔克說,除了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關和需要發展的基礎理論外,人工智能還需要規范好規則、安全、倫理等問題。“所以,不僅對于我們學習理工科的,包括對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的人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毫無疑問,在座的各位即將要迎來人工智能的時代。”
“人工智能體現了人類本身的進化,它的發展無法阻擋。我們要共同努力,發揮人工智能的長處,幫助人類更好地發展,使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夠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更好地實現,同時抑制它對人類可能造成的損害。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龔克說。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