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一手從污染源頭鐵腕治污,一手技術驅動助推產業轉型,太湖流域終于迎來了水質改善拐點。公開數據顯示,迄今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改善幅度遠超于全流域,各項水質指標也呈現出愈來愈提升的喜人態勢。
十年磨一劍!作為太湖治理的重頭戲,無錫終交出了表現搶眼的成績單:盡管經濟總量成倍增長,人口增加近1974萬,但太湖水質已明顯優于十年前。
十年前,由于經濟高速發展而產生的污染附加積累,太湖淤泥底質中富含大量的氮、磷。同時環境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同步跟上,排入太湖的污染劇增,環湖入湖河道水質惡化,致使富營養化程度加劇。藍藻暴發從而引發大面積湖泛,數十萬市民飲水告急,全國為之震驚。更為嚴峻的是,太湖水體的富營養化有利于藍藻的生長和繁殖,湖灣多變的地形地貌使藍藻易進難出,也使得無錫成為太湖藍藻暴發的“重災區”和“主戰場”。
河道污染治理難,治太難上加難。從哪下手?要改善太湖水質,首先要保證活水長流。早在十年前,以走馬塘拓浚延伸工程開工建設為先導,新一輪治太工程拉開序幕。一方面,無錫緊急啟動梅梁湖泵站調水,增加了“引江濟太”調水容量,由原來的每秒近180立方米提升至每秒251立方米左右。早在2013年,國內第一條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在無錫市建成投用,實現了長江、太湖兩大水源快速“切換”、迅速“補給”,四大自來水廠之間的清水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在加強太湖流域質量監管方面,無錫每5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密度可謂全國第一。而在扎緊制度籠子層面,無錫始終堅守鐵腕治污的治太準則:率先出臺《關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無錫太湖保護區的決定》,將全市域劃為太湖保護區;《無錫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落地,明確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實行統一規劃、防治結合、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治太的經濟投入也是實實在在的,整個太湖流域的污染治理投資接近1000億元。十年來,僅無錫市就已投入超過664億元治理太湖,其中市級財政投資占8成以上。
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治理藍藻是太湖水環境治理的重要環節,也是關鍵難題。打撈藍藻雖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太湖環境,但對近岸湖泊、河道卻能起到顯著“療效”。當前,藍藻治理的主要著力點還是應當強化對氮磷負荷的控制。自2007年飲用水危機開始,無錫市政府開始打撈水藻。隨即同年底,則開始采用了機械化設備打撈藍藻。
在沿太湖藍藻聚集區域,無錫設置了固定打撈點和打撈平臺,并合理配置機械化打撈船,采取機動打撈和固定打撈相結合的方式。截至目前,無錫已建成9座固定式藻水分離站和5套移動式藻水分離處理設施,在解決藻水高效快速分離、藻漿脫水等關鍵問題的同時,也提升了藍藻處理能力和藍藻資源化利用水平。經過前幾年高強度投入、大規模治理后,太湖水質改善的“邊際效應”開始出現。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