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著名拍賣行佳士得宣布,將于2018年10月在紐約首次拍賣人工智能畫作,起拍價達1萬歐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藝術領域這一人類最后的高地似乎也將要“失守”。
日前,世界著名拍賣行佳士得宣布,將于2018年10月在紐約首次拍賣人工智能畫作,起拍價達1萬歐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藝術領域這一人類最后的高地似乎也將要“失守”。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統產業變革獲得了強大驅動力。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推動了諸多行業的全新發展,而且也促進了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一個智能新時代。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轉化應用不斷加快。早先,人工智能在圍棋界“大殺四方”,擊敗了一眾人類頂尖棋手;現在,人工智能可以預報自然災害、可以撰寫新聞、可以完成高考試卷、可以協助醫療診治……
雖然人工智能應用愈發廣泛,在很多領域的存在感都越來越強,大有全面取代人類之勢。不過,有些人認為,藝術領域是人類最后的高地,基于創作、精神與文化等屬性的特殊性,人工智能定然無法“入侵”。然而,這一設想也正被打破。
在著名拍賣行佳士得的倫敦市中心畫廊里,一幅金色的畫框掛在白墻上。畫中是一個穿著黑色服裝,面容顯得有些猶豫的男子。第一眼看起來,這幅畫像是某位大師的作品,而實際上,右下角的簽名卻赫然是一個數學方程式。
日前,行佳士得表示,上述畫作將于2018年10月在紐約進行拍賣,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拍賣人工智能畫作。據悉,這張畫名為edmond de belamy,出自法國藝術組織obvious設計的人工智能算法,起拍價為1萬歐元。
截至目前,這一組織已經推出了belamy系列的許多人工智能畫作,包括le comte、la comtesse、le baron和la baronne de belamy等。為了完成這些作品,obvious使用了生成對抗網絡(gan),這種人工智能算法最早是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員伊恩·古德費羅在2014年創造的。
一般來說,人工智能作品能否被稱為藝術還是個疑問,obvious團隊也這么認為,但是他們仍然欣喜于人們對人工智能畫作的高度興趣。該組織負責人表示,“關于我們的藝術有一點是,沒有人會對它毫不在意”。
除了obvious,荷蘭公共廣播公司也研發了一款人工智能繪畫系統。該系統名為“pix2pix”,可以用網絡技術畫出像照片一樣真實的肖像。荷蘭公共廣播公司宣稱,用戶只需在人工智能系統的輸入框進行繪畫創作,幾秒后就會輸出完美的繪畫成果。據悉,該公司成功地利用“pix2pix”畫出了廣播臺主持人勞拉·倫斯的肖像。
有人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繪畫技術的成熟,藝術品市場也將形成新的秩序,變得“平價”;也有人認為,人工智能藝術會有屬于自己的消費市場,形成新的藝術分支。不過,很顯然,人工智能藝術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將藝術家身份置于窘境當中。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炯對此表示:“盡管今天藝術家還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人人都能夠運用科技進行藝術創作,人人都能稱之為藝術家。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藝術家也就變得平價起來,不再是眾人眼里的陽春白雪。”
當然,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人工智能和藝術家還無法相提并論。藝術品的價值所在就是創作者的思想、修養與技藝,一項“人人”可以運用的技術所創造的作品,其真實價值是值得商榷的。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