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訓瑄二三事
梁訓瑄生平
1928年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九五二年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后,一直從事我國機床工具工業的工業組建,工業管理與發展戰略研究和規劃、策劃,長期領導各階段我國機床工業國際合作。創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已成功運營二十余年;個人榮獲全國協會創業獎。其創辦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已成功運營十三屆(兩年一屆),榮列世界機床四大名展之一。2004年以來,率先開拓投資并購美國、德國、日本、法國機床企業,取得成效十余項。參與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并因&ldquo做出重大貢獻&rdquo獲得國務院榮譽證書。
曾任: 機械工業部機床工具局總工程師、局長;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會長;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機床會議輪值主席;第三屆國際制造技術會議主席;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常務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及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9月6日,梁訓瑄離世的消息傳出,便有不少圈內圈外的人士為之惋惜不已。
作為中國機床工具工業行業協會的創立者和cimt展會的締造者,梁老的講述總是將聽眾帶回到那一段機床行業初創的歷史。但更令人值得銘記的是,隨著工業的發展,作為我國機床工具行業海外并購的策劃與推動人,梁老在整個工業界也頗有敬仰者。
記者曾經參加過2011年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關于國際并購實踐交流分享的會議,而那次的主講人就是梁訓瑄。
時間再往前推,據聞2009年夏天,當四川騰中重工正在策劃收購通用旗下的悍馬品牌時,該公司的總裁和副總裁飛到北京,向梁老當面請教。
的確,像梁訓瑄一樣親身參與中國機床工具行業誕生、成長和壯大每個關鍵點的業內專家大多早已在家頤養天年,而其卻在2012年出席了在浙江臺州舉辦的&ldquo贏在轉型升級&rdquo的高峰論壇上作了發言,還出席了2013年7月底的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換屆大會。
或許用&ldquo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rdquo來形容有點夸張,但確實從梁訓瑄身上,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ldquo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dquo的精神。
[nextpage]
&ldquo必須抓住主動權&rdquo &ldquo技術是買不來的&rdquo
每每跟外界交流,梁訓瑄總是不忘強調這點。他曾經告訴記者,因為搞了一輩子海外采購和海外收購,他的深刻感受是&ldquo一定要掌握技術,而想要掌握技術,就一定要控制工廠和人才,因為沒有人才、工廠特殊的機床和制造設備,即便買回圖紙,我們也制造不出來。&rdquo
一直以來,技術上的瓶頸是本土品牌機床廠商與歐美先進企業最主要差距。
&ldquo產品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與先進國家同類、同檔次產品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rdquo
相信這種言語,行業內人士應該不會陌生,而這種共識機床行業內無人不曉。實際上,技術依賴一直是中國機床行業發展的弊病。
在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會上,不難發現大量本土品牌機床產品,要么關鍵的核心部件產自日本、要么搭載德國數控系統&hellip&hellip技術依賴痕跡隨處可見。
不可否認,在二十余年間通過消化吸收、合作生產等方式,我國數控機床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有了較大提高;不過,對關鍵技術的試驗、消化、掌握及創新卻較差,陷入&ldquo落后&mdash&mdash趕超&mdash&mdash再落后&mdash&mdash再趕超&rdquo的怪圈。
要打破這種怪圈,必須在自主技術研發上有所突破,而要達到這種效果,無疑需行業內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提升。
開闊眼界,近距離參觀考察國內同類產品也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潛移默化式的知識儲存會為產品的更新提升奠定基礎。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在主持中國機床工具協會工作期間,梁訓瑄對國際機床廠商參與cimt的展品都有要求,溝通中總是希望他們能把最新、最有技術特長的產品放到展會上參展。
&ldquo不出國門,看遍世界&rdquo。這是不少從事機床行業技術人員對cimt的評價。正是在梁訓瑄的堅持下,多年來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一直沒有放松作為主辦方對cimt展會的定位,那就是科技先導,而不僅僅是為會展經濟的考慮。正由于堅持此初衷,該展會成功躋身世界機床四大名展。
中國有句古話&ldquo前人栽樹,后人乘涼&rdquo。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頗具影響力的平臺,不僅滿足了行業內成千上萬專業人士近距離向國際先機技術、營銷理念學習的機會,也成為不少高校學生難得的外出集體學習的舞臺。
當然梁訓瑄只是開創者之一,而難得的是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歷任領導也始終秉承了這一理念,才讓這一展會的地位穩如泰山。
[nextpage]
&ldquo用死魚的錢買活魚&rdquo
&ldquo要想真正學到技術,最直接的就是把對方買下來,然后可以盡情去琢磨。&rdquo
在無數次交流會上,梁訓瑄總喜歡用這種簡單的表述,來說明并購的好處。
我國機床工具業至今已有十幾項國際并購項目,而這背后梁訓蠧幾乎都直接參與,堪稱這一領域的權威人士,同時,他也被毫無疑問地視為中國機床業海外并購的最佳見證人。
比如前文提及的滕中重工收購悍馬時之所以問計梁老,大抵也是耳聞了他是機床行業多起海外并購的幕后推手的緣故。
記者曾就機床行業海外并購采訪過梁老,&ldquo由于職位原因我搞了一輩子海外采購和海外收購,經歷多了自然就積累了些許經驗,如果能對企業有用,我說說又何妨。&rdquo
他回憶說,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企業并購是在1976年,由于認識的差距,&ldquo我們那時根本不知道買廠,只知道買設備。&rdquo
當時他到美國主持購買一種用于在飛機發動機上打小孔的特殊設備。談得差不多時,美國企業主突然告訴他,該設備的生產廠家現在正面臨收購,并向他提出,既然你們要買設備,為什么不連工廠一起買下來呢?這樣連設備帶人才都是你們的了。
&ldquo當時就沒聽說過能買廠這種事,我算是接觸國際采購比較多的都不知道如何對付,何況是國內其他人呢。&rdquo結果自然是錯失了這一機會。
2003年美國英格索爾因資金問題,要賣掉旗下德國waldrisch-couburg機床廠和另一間機床廠,由于有著最先進的重型機床設備技術,這兩家廠有&ldquo世界機床皇冠上的明珠&rdquo的美譽。
但當時,國家沒有很明確的海外投資戰略,國家外匯管理局也不愿給企業外匯用于收購。而梁老不會再讓這一機會錯失,他一方面與國內企業聯系,一面找上層反映情況,才得以順利拿到外匯。結果北一機床成功把部分納入旗下。
&ldquo海外收購是機不可失的事,如果要按正常的渠道審批,黃瓜菜都涼了。&rdquo當時的梁訓蠧對記者如此說道。
對于這個時機,有人如此形容,這就像一條大魚,剛好凍得僵硬的時候,我們把它買來,放回水中它又活了。
但對于機床行業來說,關鍵的不是魚的死活,而是核心技術的獲得。每每有人質疑行業內并購是否可以真正掌握技術,梁訓蠧總要強調,&ldquo對于不明白內情的人說我國機床行業國際并購并沒有得到別人的核心技術之類的說法,我有必要提出修正并強調,事情的真相是恰恰相反的!&rdquo
他不止一次強調,多例機床業海外并購的目標非常明確:目標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品牌的知名度如何?有沒有對技術持續開發的能力?出售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能不能解決?在世界范圍內是否建立了銷售體系,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上?
實際上,要他來回答這些問題確實不合理,這就像一個媒婆,促成了婚姻,但沒有必要對今后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做保證一樣。這主要取決于雙反是否真心經營。
但好在從國內幾家企業負責人的表述看來,效果都還不錯。
[nextpage]
奔走的&ldquo80后&rdquo
為外界所不熟悉的是,機床工具行業這些成功的并購并非偶然。
梁訓瑄曾告訴記者,&ldquo我去德國并購,對方很多企業現在負責人的父親、爺爺就是以前我打過交道的那些人,我對他們企業的老家底都相當熟悉。&rdquo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與希斯、科堡等知名機床企業相比,美國abm無論是從名氣還是從生產基地來看都并沒有特殊的地方,但就是因為對企業根底有了解,對美國機床行業運作模式有了解,才使得秦川能夠當機立斷。
對于頻頻的出國、到各地出差,記者曾問到,你覺得精力夠嗎?
&ldquo我是80后啊!&rdquo。這個最近幾年在多個場合自稱&ldquo80多歲的80后&rdquo,不僅經常應企業之邀參觀考察,給出自己的建議,也經常奔走于國際機床企業之間。而正是長期的奔走,使得梁訓瑄對國內外的規模企業都有大體的了解,這也為他后面并購牽線搭橋奠定了基礎。
在去年的臺州轉型論壇會上,梁訓蠧說,短時間內行業發生大規模的并購案幾率很小,我國機床行業要做強,企業必須要走&ldquo專、特、精&ldquo發展道路,這將是一條推動我國機床工業由大變強的有效道路,也是符合機床工業產業特性&mdash&mdash&mdash適應用戶千變萬化需求、組織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作業方式。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里,梁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身上。他認為,要讓行業更具活力,必須涌現一批優秀的中小型民營企業。
&ldquo只要時間合適,身體允許,我樂意跟他們接觸,了解他們發展模式,結合自身認識,把這些集中起來加以歸納提煉,或許可以對每個單體有所幫助!&rdquo
而今,突聞梁老離世消息,不僅讓業界惋惜,也讓記者后悔不已。一直就計劃,在合適的時候叨擾他老人家,就他近年來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觀察進行報道。但由于種種原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