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等秸稈在田間焚燒,產生大量濃重煙霧。由于處理方法不當,農作物秸稈已經對社會生活和生產的許多方面造成危害。并且農作物秸稈中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所以秸稈的綜合利用也成為了發展生態農業重要環節之一。河南省漯河市農機部門大力推廣保護習性耕作技術,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探尋禁燒治本之策。
漯河市探尋禁燒治本之策
9月18日上午,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鎮大閆村玉米機收現場,機器轟鳴,人頭攢動,漯河市玉米機收及秸稈機械還田現場演示會在這里舉行。機械還田、免耕播種等現代農業技術在機收現場一一展示,讓農民群眾大開眼界;以獎代罰、嚴格督導,廣開渠道、變廢為寶等基層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經驗也通過會議廣泛推廣。市長曹存正,市委常委、副市長劉瑞紅親臨演示會現場,實地觀摩玉米機收及秸稈機械還田效果,并就推廣運用現代農機新技術,探尋秸稈禁燒治本之策提出明確要求。
機收現場,各種型號的農業機械、各種機收新技術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以近年來漯河市農機部門大力推廣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最為引人注目。&ldquo兩臺機械協同作業,一臺負責玉米收獲、秸稈還田,一臺負責土地翻耕、施肥和小麥播種,秋收秋種同步進行,省時省力,既能提高產量,又能從源頭上杜絕焚燒秸稈現象。&rdquo農技人員介紹道。曹存正俯下身子察看還田及耕種效果,頻頻點頭表示滿意。他指出,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也是秸稈禁燒的治本之策。各縣區、各部門要大力推廣玉米機收及秸稈機械還田新技術,通過召開現場會等形式,讓農民群眾充分感受現代農業機械的高效和便捷,激發他們投資農機,使用新機具、新技術的熱情,為有效地利用農作物秸稈,實施禁燒工作提供保障。
據了解,今年漯河市秸稈禁燒工作部署早、行動快,形勢好于往年。但&ldquo三秋&rdquo生產持續時間長,秸稈禁燒工作更是一場持久戰,容不得絲毫懈怠。各縣區、各部門一定要振奮精神,以更大的決心、更加有力的決策,全力以赴抓好禁燒工作。
綜合利用秸稈變廢為寶
1、秸稈養畜。這是一種效益很高的秸稈利用方式。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微儲處理,通過微生物代謝產生的特殊酶的降解作用,將其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大分子物質分解為低分子的單糖或低聚糖,提高營養價值及利用率,增強口感性,增加采食量。
2、秸稈還田。農作物秸稈還田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還田后,平均每畝增產幅度在10%以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秸稈覆蓋或粉碎直接還田;二是利用高溫發酵原理進行秸稈堆漚還田;三是利用催腐劑快速腐熟秸稈還田。
3、用于農村能源建設。一是秸稈氣化,即通過秸稈缺氧燃燒,產生出一氧化碳為主要成分的可燃氣體;二是秸稈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即通過作物秸稈適配人畜糞在厭氧條件下發酵產生出含甲烷為主要成分的可燃氣體供人們生活做飯使用。
4、秸稈種菇和作其它工業原料。利用作物秸稈做基料可以生產食用菌,既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又可引導農民致富。另外,作物秸稈經過科學配方處理,提取植物纖維,可用于輕工,紡織業,既可以部分代替木材等材料,又可以有效的保護耕地和森林資源。
秸稈焚燒有污染環境、危害人體健康、破壞土壤等壞處,但是如果對秸稈進行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又會對經濟、社會產生重要作用。因此,秸稈禁燒工作意義重大。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