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楊芳 記者談潔)南京工業大學近日發布消息,由該校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管(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雜志,有望使led燈泡、顯示屏等的效率更高、更省電、成本更低。
被稱為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綠色光源的led,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半導體電子元件。鈣鈦礦是一種不僅能發電還能用來發光的熱門明星材料,近年來興起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更是兼具無機led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優勢,具有低能耗、高亮度、大尺寸顯示與照明等特性,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平面結構的led尤其是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發光效率還比較低。據介紹,科學家們通常采用光提取技術提高出光率,但該方法需要增加圖案化光柵等特殊結構,成本高、制備工藝復雜,而且往往還會造成led發光光譜和出光方向改變,從而影響發光效率。
“對于長期從事鈣鈦礦led研究的科學家們來說,只有平整、覆蓋率高、無明顯孔洞的鈣鈦礦薄膜才是實現高效率器件的基礎。”該研究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說。為了破解這一世界性重大科學難題,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研究,終于在近日提出了利用低溫溶液法的鈣鈦礦發光層設計新思路。
該項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說,研究成果實現了自組裝低缺陷、亞微米結構的鈣鈦礦薄膜,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外量子效率可達20.7%,突破了之前獲得的13%的外量子效率。由于制備工藝簡單,可以輕松制成超大面積的器件,預示著鈣鈦礦led在光源與顯示領域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標簽:
責編:徒瀅 崔欣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