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匪及戰爭影片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要精確打擊匪徒的大本營,電腦先估算炮火的直接影響面,再測算對周邊平民造成多大傷害。模擬打擊后,選擇對周邊影響最小的一個予以實施。現實中,這樣的“精準打擊”在外科手術中已得到成熟運用。
圖 視覺中國
近日召開的“2018中國國際肝膽外科論壇暨首屆華人器官移植大會”上,“智能化精準肝膽胰外科技術研究——北極星項目(l-star project)”啟動,外科決策、方案規劃和手術導航的智能化可進一步提高外科手術的確定性、預見性和可控性,提升肝膽胰疾病的外科治療效果。
人工智能進手術室
實現了第一步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在醫療領域的拓展應用已成為熱潮。但現階段的ai大多集中于檢測診斷,尚難應對精準外科臨床實踐中的諸多挑戰。2004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錢建中博士回國創業,在上海這塊人工智能的熱土上成立醫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edda科技),帶領研發團隊致力于“人工智能+精準診療”的研究,以其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優勢,創新打造出以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為核心引擎的iqqa賦能平臺和創新技術體系,實現了人工智能走進手術室的第一步——“手術規劃和術中參照”。公司一路走來,取得上百個自主發明專利,在全球應用病例已有40余例。
錢建中仍記得,iqqa平臺剛投入使用時,他跟隨專家走入了手術室。病人被巨大的肝臟腫瘤折磨26年,跑了多家醫院均被告知“無法手術”。后來,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董家鴻借助iqqa系統,在術前全面觀察病灶與肝臟內重要血管的關系,做了肝臟體積的定量測定,在電腦上模擬了一回手術過程。因為參加了“模擬戰”,董家鴻明確了病變是否會影響重要血管、預留的肝臟體積是否足夠,也想好了規避風險的方案。一切成竹在胸,董家鴻順利為病人切除4000克的腫瘤,最大范圍保留了剩余組織。
輔助手術團隊
制定最優方案
在上海的中山、瑞金、華山、長海、華東、東方肝膽、仁濟等頂尖三甲醫院,都有iqqa平臺的身影。在全美排名榜首的梅奧醫學中心,iqqa平臺也成了醫生的好助手。上海仁濟醫院夏強團隊的兒童肝移植年手術例數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手術成功率超過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1年,仁濟醫院引進iqqa平臺,累積已有1100余例評估案例。現在,幾乎每一例在這里開展的移植手術,都會在術前使用iqqa平臺進行精準三維全定量評估及虛擬手術規劃,從而輔助手術團隊制定個體化、最優化的移植方案。
經過幾年的發展,從肝膽胰手術為切入口,iqqa平臺以影像為基礎已發展到如今全胸腹盆腔范圍均可運用,涵蓋微創腔鏡、機器人等術式,融合了智能化的精準術前規劃、精細化的術中智能導航、系統性的術后科學隨訪三個最重要的環節。在2017年上海舉辦的中華醫學會第24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ccr 2017)上,海軍軍醫大學校長孫穎浩院士也談到了智能影像技術進步對現代外科發展的重要性,增強現實、三維重建技術使手術更加微創精準,并以iqqa三維立體成像導航技術、ai+qmr全定量智慧現實虛擬為代表的先進影像技術為例。上海瑞金醫院嚴福華教授領軍的影像專家團隊則聯手edda科技團隊,抓住肺癌檢、診、療三個關鍵環節,在肺癌早期發現、術前三維精準定量評估、手術方案優化、術中專用機器人活檢穿刺及腫瘤消融導航、術后精準病理檢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應用解決方案。應用iqqa賦能平臺,可精準到肺支氣管段的術前評估和手術規劃及模擬,術中全程三維量化實時導航,準確和直觀地助力mdt精準手術。肺段切除僅切除病變范圍的肺段,避免了整個肺葉的切除,更大程度保留臟器組織功能。
運用于醫聯體
助力分級診療
本次啟動的“北極星項目l-star project”由中國醫師協會智慧醫療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edda科技聯合發起,依托的就是iqqa賦能平臺,使“人工智能走進手術室”全面覆蓋胸腹部等組織器官重大疾病的各大診治關鍵環節。
來源:新民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