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再利用原本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好事,但現在卻在利益驅使下無原則性使用,pc水桶的質量關乎人民的生命健康,但依然存在摻假、以次充好現象,亂象背后,相關部門和企業需共同努力行動起來,關注質量、關心健康。作為定型包裝飲用水生產企業的衛生管理、產品質量保證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定型包裝飲用水企業生產衛生規范》(gb19304-2003)要求:循環使用的桶必須由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以保障多次回收后桶的完好質量嚴禁使用廢料和回收舊pc料制成的桶或瓶。但強制性標準在現實中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據專家介紹,以水桶為例按照pc材料,進價在2萬元/噸左右,平均一個桶的成本在20-25元左右,加上利潤、管理費等,一個水桶的批量售價在30-35元。但實際生活中幾元和十幾元的水桶卻比比皆是。據卓創了解正常情況下,一家飲用水廠的常規保有量在幾千個桶至兩三萬個桶之間,廠家多找代加工廠生產水桶,但據業內人士表示,下游加工廠多會&ldquo公關&rdquo飲用水廠的品質管理人員和采購人員等,由此造成的質量縮水可想而知。此種行為的產生并非我國缺少行業標準,&ldquo國標中規定循環使用的桶必須由pc材料制成&rdquo。而且也存在檢測,但在實際的抽檢過程中,廠家多用的是好的樣品,所以抽樣檢查情況良好,監管和執行顯得非常無力,在水桶行業之所以&ldquo潛規則&rdquo盛行,也是受到檢測規則的制約和利潤的驅使。
如果完全用合格的pc材料做的桶,可能是90分以上,如果加了一點廢料,可能在70~80分,因為在添加的時候,廠家還會
控制下,只要摻一些,成本就能降低上萬元。從當前行業狀況來看,國家在飲用水瓶和水桶上的標準仍需要完善。&ldquo不超標不等于安全。業內人士表示,拿廢料里所含的一些重金屬催化劑銻來說,合格標準是不超過0.05毫克/公斤,好的原料可以達到0.01毫克/公斤,而廢料也能達到0.04毫克/公斤。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造成上述亂象,除了監管不給力、標準存漏洞、檢測技術不嚴格外,飲用水瓶和水桶行業的無序競爭也是導致上述亂象的因素。&ldquo行業門檻低,只要有注塑機和吹瓶機,誰都能做。大廠為了保證利潤,也開始不斷壓縮采購成本,潛規則也就應運而生了。
來源:慧聰塑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