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地受農藥和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多,這增加了中國的食品安全政策貫徹的難度,也可能使有機蔬菜生產、生態園建設的努力付之東流,盡管可以采用一些物理的、物理化學的、生物的方法來消除、降低農藥和重金屬的毒害作用,但其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消耗。
土壤污染到底有多嚴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日前公布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糧食主產區耕地土壤重金屬點位超標率為21.49%,整體以輕度污染為主,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重分別13.97%、2.50%和5.02%。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重金屬點位超標率,是指21.49%的監測點存在超標,嚴格來說,它不能簡單等同于污染面積達到21.49%。
這個污染程度在國際上處于中等水平,沒必要高估以至于引起恐慌,但不能被低估,因為較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19.4%的點位超標率,四年間的重金屬污染面又增長了2個百分點,說明污染還在繼續擴散。考慮到土壤一旦污染往往不可逆,未來的治理成本和生態壓力將相當大。
更緊迫的是,幾大主要糧食產區無一幸免,且重金屬污染在不斷加重,達到了“較嚴重”的狀態。此前有官方數據顯示,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噸,當然最大的危害還在于,重金屬污染土壤下生長出來的農作物,會對人體致害。最典型的就是此前“有色金屬之鄉”的湖南,衡陽衡東工業園周圍的稻米樣本中鎘含量超過國家標準近21倍。
現代化的市民們更偏愛沒有農藥、化肥的綠色有機蔬菜,但事實上,土壤污染很大程度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伴生物。比如研究提到,礦業、工業、污灌水是主要污染源,土壤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往往是工業城市、城市工業區或城郊結合部的“涉重”工業生產排放區。
城市化下的市民,購買有機農作物所支付的更高價格,實際上是在為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負面影響買單。這種局面說明,城鄉都處在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上,土壤污染最終的代價,是由全民承擔,沒有誰可以幸免。過去陸陸續續有一些癌癥村的案例,但最后往往不了了之,因為要在污染和致病之間建立關聯實在太難。
過去的宣傳是誰污染誰治理,但這未必能夠讓生產者為污染全面埋單——土壤污染有個很長的隱藏周期,污染顯現并產生致害的后果可能要等數十年,所以一些高污染重金屬企業,會堂而皇之的先污染后治理。它讓土壤污染變成一場公地悲劇,關于這點,此前有媒體調查土壤污染時中國土壤學會副理事一語道破:“幾年后就不是自己的地了,誰還愿意保護?”
日益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可以說是對過去環保邏輯的懲罰。需要提醒的是,土壤污染潛伏期的存在,意味著即便在當下發力治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過去高速城市化、工業化所衍生的重金屬污染源,也未必能有效控制,污染面不排除繼續擴大。在這樣嚴峻的格局下,如果還是抱著活在當下、不管后世子孫的思路來換取gdp,將會是最大的發展罪惡。
過去經常有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聲,就在今年八月底,《土壤污染防治法》審議通過,將于明年開始實施。俗話說,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條文終究只是紙面的約束,要剛性落地還得有嚴格的配套懲罰機制。比如不能繼續抱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宣傳邏輯,杜絕以經濟代價換得污染權的空間,發生污染就應該嚴肅懲處,同時對責任官員高壓問責。
如果面對日益擴散的土壤污染,以及重金屬超標威脅下的糧食安全,還是缺少治理決心和長遠眼光,那“斷子絕孫”這樣的狠話,或許真不是說著玩的。
來源:阿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