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至201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增長了6.8倍。與需求急劇增加相對應的是汽車人才培養機制的滯后性。”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日前在2013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與汽車人才培養座談會上這樣表示。
10月11日,2013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與人才培養座談會在北京吉利大學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通往汽車強國的道路依然漫長而遙遠,要實現這一中國夢想,需要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轉型升級,而這正戳中了中國汽車工業的軟肋—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欠缺,背后便是人才匱乏的問題。在當前形勢下,汽車人才的短缺已引起多方焦慮。
一項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中國人才研究會聯合發起的中國汽車行業科技人才發展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到2015年,我國汽車市場容量將達到2250萬輛。按照這一數字計算,從2010年至2015年,汽車行業從業人員數量需求要從220.3萬人增加到264.7萬,這意味著有近44.5萬的人才缺口。其中,汽車行業科技人才需求數量將從31.1萬增至37萬人,缺口為5.9萬,研發人員需求數量將從16.9萬增至23.1萬,缺口為5.2萬。
目前,我國有155所大學本科及以上高等院校和2300所職業院校設有汽車相關專業。院校數量看似不少,但無論是師資力量、課程設置還是實訓機會都普遍存在欠缺。“在調查中,管理者對新入職者整體評價普遍不高。”與會者認為,這很大程度是由當前人才培養機制脫離實際需求造成的。
為了緩解人才大規模匱乏以及整體質量不高的狀況,付于武提出完善激勵機制,優化本體人才成長環境;建立汽車科技人才數據庫,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等八項建議。“未來發展需要更多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強調。
付于武關于校企合作和職業教育的建議得到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強烈認同。他介紹,因為親身感受到了普通高等教育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和矛盾,吉利集團在2000年出資創辦了北京吉利大學,自主培養適合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
培養汽車人才的重任自然不能全寄希望于職業院校,我國普通高校也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加強汽車專業建設,提高教師職業素質,國家也需要為企業和學校等提供多方位支持。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呼吁:“我們要以專家型、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汽車人才隊伍建設;以各級人才庫建設為重點,加快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以既有人才資源為基礎,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努力培養造就宏大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汽車人才隊伍。”
來源:蓋世汽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