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出口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后,今年我國汽車“走出去”沒能延續高歌猛進的勢頭,而是表現出上行乏力。從5月以來,國內汽車出口連續四個月遭遇“四連陰”。
■漲跌互現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汽車整車出口數據,8月國內汽車出口7.06萬輛,比7月下降11.63%,比上年同期下降26%,其中乘用車出口4.14萬輛,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17.86%和34.07%。
今年1~8月,汽車出口63.86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5.45%,降幅比前7個月擴大了3.3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出口38.61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5.46%,跌幅略高于商用車。而在乘用車各細分品類中,前八個月僅轎車出現同比下滑,降幅為10.22%,其他品類均呈增長態勢,基數較低的mpv增幅達到69.79%。另據海關統計數據,1~7月,全國汽車商品累計出口金額442.60億美元,同比增長4.2%,增幅較前6月略有增長。據業內人士介紹,前七個月出口金額有所上漲更多得益于客車的放量增長,而非乘用車。
不過在出口市場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也不乏亮點。在出口傳統大戶奇瑞和長城下滑的同時,則是出口后發企業吉利、上汽、比亞迪的迅猛增長。吉利憑借ec7的一枝獨秀,以出口72175輛、增幅24.46%的成績位居前八個月乘用車出口榜亞軍,進一步拉近了與奇瑞的差距。作為出口季軍的上汽,旗下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上汽乘用車三個品牌在出口市場可謂全面開花。特別是隨著上汽在英國、埃及的工廠陸續投產,加上明年投產的泰國工廠,出口總量偏低的榮威和mg已顯示出更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出口起步較晚的比亞迪,前八個月出口量僅為14078輛,尚未進入出口量十強之列,但108.75%的同比增幅卻使其成為增速最猛的出口車企。
就出口目的國來看,去年我國單一出口量最大的是阿爾及利亞,其次是南美、中東等國家,銷往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比例依然少之又少,今年依舊如此。由于主要出口目的國多為政局相對不穩或政策變化頻繁的發展中國家及欠發達國家,受此影響我國汽車出口量波動較大,像2011年我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巴西,去年受當地政策影響出口量大幅下滑,今年銷量雖有一定回暖,但總量仍然不高。
■差距猶存
回顧這些年,我國鼓勵汽車企業“走出去”所取得的成績是顯而易見的。正如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副司長支陸遜所說,去年,包括整車和零部件在內的我國汽車產品出口金額達700多億元人民幣,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13.3倍,年均增速在30.9%,比全國外貿出口平均增速高11個百分點。特別是整車出口,如果說2002年還只是零星出口,十年后就已達到百萬輛級的規模。反觀德、日、韓等汽車制造強國,從出口起步到突破100萬輛,所用時間都在十五到二十年左右。
在自主車企“走出去”取得一定成績的背后,卻是出口規模和質量尚待提升的現實。據支陸遜介紹,我國汽車年產銷量已穩居全球第一,但出口量僅占產銷量的5%,遠低于德國的70%、韓國的60%和日本的50%。
另外,我國汽車出口平均價格嚴重偏低,出口金額僅占全球汽車貿易總量的1%。去年我國汽車出口平均價格是1.3萬美元/輛,相當于韓國汽車出口價格的60%、日本汽車出口價的40%。例如,去年我國出口轎車的平均單價為7000美元/輛,僅為進入我國市場的進口車價格的1/4。不僅如此,由于國內車企在海外市場內斗嚴重,嚴重擾亂了出口市場秩序,某自主品牌同款車型國外售價竟然比國內便宜3萬元,更拉低了我國汽車出口的平均價格。
奇瑞負責出口業務的人士無奈地告訴記者,奇瑞“走出去”面臨的競爭都是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只要在一個國家稍微站穩腳跟,沒幾個月就會發現一堆“中國制造”的新面孔。前幾年國內車企扎堆出口導致的惡性競爭,不僅拉低了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還令出口價格提升難上加難。
■偶然與必然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今年我國汽車出口陷入低潮并非偶然,甚至并非壞事。
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上半年世界經濟復雜多變,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購買力下降,給我國汽車出口蒙上陰影。而外需疲軟直接造成貿易壁壘的增多,如在巴西、厄瓜多爾、烏克蘭等提高關稅的國家,我國汽車出口均遭到重創。相比之下,我國汽車進入汽車發達國家的路更加艱難。由于發達國家不斷提高排放、安全等標準門檻,將我國汽車擋在門外。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我國汽車出口競爭力的影響也不得不提。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從去年12月底的6.28元降至今年9月底的6.12元,我國企業出口利潤因此損失1.5個百分點。
在支陸遜看來,我國出口車企面臨的內部問題遠比外部環境更加嚴峻。他說:“我國汽車出口面臨散、亂、層次低等問題,汽車出口主體太多、太濫,品牌、售后網絡、創新能力全方位缺失,出口秩序不規范,產品同質化嚴重,大量依靠拼價格、低成本擴張,而忽視了品牌建設和品質提升。這些都是制約我國汽車產業國際化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因素。”可見,我國汽車出口今日的遭遇,偶然中存在必然。
稍感慶幸的是,在出口領域吉利、上汽等車企之所以表現出后發制人的增長勢頭,無疑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經驗教訓,在“走出去”時更加注重本地化生產、配套商同步“走出去”以及銷售服務網絡和品牌建設等,這也給自主車企指出了一條“走出去”的新路。
來源:中國汽車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