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本周出臺的關于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提出將有效地推進和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
實際上,產能過剩經常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的難題。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多次出臺政策,要求通過關停并轉、上大壓小等措施淘汰落后產能,但效果不佳。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影響到經濟運行,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然而,化解產能過剩困難重重。必須指出,缺乏疏導是過剩產能遏制失效的癥結所在。比如,在一些地區,鋼鐵工業已是當地經濟主要支柱,成為主要稅收來源和就業渠道。如果對于過剩鋼鐵產能一味圍剿,強調關停,而缺乏替代方案,勢必導致地方經濟支柱崩潰,由此引發大量財政與社會問題。
有業內人士建言,化解過剩產能要在維護全局利益同時,關注與促進地方利益發展,關鍵在于對過剩產能進行產業置換,在削減過剩產能同時,又避免發生大量企業倒閉、職工下崗、財政稅收大幅減少,并能保障以往貸款順利償還。唯有如此,化解工作方能順利推進。
令人欣喜的是,在產業置換方面,一些地方已經邁出步伐。連日來,距離石家莊約20公里的革命老區河北平山,該縣與來自美國、日本以及國內近十家汽車后市場行業企業先后簽約,意圖利用當地靠近北京和石家莊的區位優勢以及環境優勢,打造涵蓋汽車裝飾、養護、培訓、租賃、汽車保險(放心保)及融資、物流商貿等20多項業務的汽車后市場產業園項目。
有研究預測,在未來10至15年時間中,中國汽車后市場每年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2015年產值有望增至7000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后市場。
應該提醒的是,一些地方在進行產業置換時,應立足當地實際情況,綜合考量資源環境人力等各種因素,切忌產業規劃缺乏實際和前瞻性,在實際操作中則應避免大干快上、好大喜功。
來源:國際金融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