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偶然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講述了小米為何能成功,很多人認為小米的成功靠的是高配置低價格吸引了大部分人群,卻忽視了為什么小米能這么做,其他手機企業卻不能做到。
對于互聯網造車,傳統的車企總是不屑一顧,嘲諷它們為ppt造車,至今路上也看不到有幾輛。確實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從2000年到2010年間,北美先后誕生了五十多家造車新勢力,可是最后存活下來的卻只有特斯拉一家,中國的造車新勢力目前沒有一家可以說是“存活”下來。
在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中,威馬算一個比較另類的存在,它究竟算不算ppt造車?我覺得不算。
威馬從2015年底創辦,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但它很少登上頭條去博噱頭。
它沒有參加過任何電動車國際賽事,也沒當過贊助商。
沒有打造過任何夢幻概念車,也沒有建成任何的豪華展廳。
沒有多少“互聯網基因”,至少沒看到很多互聯網或者資本圈的明星高管的加入,它的大部分工程師來自于上汽集團和沃爾沃,所以它也有傳統車企的基因。
威馬為什么能做到這么低的定價?
9月10日,威馬汽車正式對外發布旗下ex5量產車型的全系售價,該車補貼前的價格區間為186,550元-247,300元,補貼后價格區間為112300元-164800元,新車將于9月15日啟動大定交付工作,并將于9月28日起陸續向用戶交付。
威馬為什么定價那么低?因為成本低。
為什么成本低?因為供應鏈把控能力強。
為什么供應鏈能被把控那么緊?因為創始人親自管理。
威馬創始人是誰?他就是沈暉,曾負責重組沃爾沃全球的治理架構,包括全球董事會和高管層等,主導沃爾沃在中國市場落地,幾乎從零開始,5年內建成兩座整車工廠、一座整車研發中心和一座發動機廠,以及完善的經銷商網絡和供應鏈體系等。換句話說,沈暉在沃爾沃的時候,就把供應鏈的管理演習了一遍。所以威馬能夠做到那么低的定價,搶占低端市場。這也是它要做汽車界小米的第一步。
它為什么要做汽車界的小米?
小米的創始人雷軍曾說過: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而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那股風,但站在風口的“豬”太多了,所以要做一頭有特色的“豬”。
威馬的聯合創始人陸斌先生曾對記者說:他們花在前期調研的時間很長,而制訂產品定義,其實只用了一個下午。
他們有很多夢想,但他們要面對現實,他們要做的減法比加法多,因此他們要做一臺承載“電動車普及者”定位的產品。
當時他們就規劃清楚了產品的定價區間、大致樣貌,其實和我們今天最終看到的量產版ex5區別不大。所以威馬確定了自己的特色:做不了特斯拉,就做一個汽車界的小米,高配置低定價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獨特的c2m模式——讓消費者自由選擇搭配相關功能和配置,當然威馬也不是在所有的地方上都讓消費者隨心所欲,只在電池包、智能駕駛等對成本影響較大的一類和環繞音響、豪華座椅等豪華舒適體驗一類配置上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從發布的車型ex5可以看出,即使是最低配置,威馬也不會為了拉低入門價格舍棄全液晶儀表、數字大屏、手機解鎖、ota這些新興的智能化配置。
低定價,會有怎么樣的收獲?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足夠低的定價,但配置卻不打折扣,這樣的產品最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從競爭車企的角度來看,威馬發布ex5,蔚來發布es8,當然兩者不是一個級別的車型,自然兩者毫無競爭度可言,但如果是兩者價格相差不多的產品,但配置卻高別人一大截,競爭力瞬間就小了,這顯然不是生產商愿意看到的場面。
對于威馬本身來說,現在處于一個新能源發展的機遇期,誰能抓住這個機遇,誰就能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所以趁傳統車企在新能源上面還未完全覺醒,應搶先占領市場。一個剛成立不久的汽車品牌直接高端定位,對于消費者顯然沒有說服力,走低端定位,顯然可以更好的適應市場,也更能讓消費者為之買單。
寫在最后
對于威馬發布的首款車型,不看車如何,單從用補貼后11.23萬元的入門價格來看就很有誠意,這樣的策略顯然是對的,它現在已經吸引了很多人。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