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madeinchina”即中國制造無處不在的時代。依靠高投資、高消耗和廉價勞動力資源,改革開放后30年的中國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不過,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制造只吆喝不賺錢,乃至陷入成長的煩惱:處在國際分工和產業鏈中低端,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此次“全球最驚艷游艇”的亮相亦不例外,外觀、內室和結構均由外國公司設計,材料也大多進口,中國企業僅負責機械的制造環節。
長期以來,低廉價格—壓價競銷—貿易摩擦—出口受限—資金短缺—提升產品—結構受限,這樣的怪圈似乎已經成為中國制造難以邁過去的門檻。經濟學中的“微笑曲線”表明,加工制造位于產業鏈附加值的最低端,利潤相對薄弱,要想獲得更多利潤,就必須向高附加值的設計和銷售兩端延伸。
中國制造更需升級為中國智造。這個過程一方面需要大幅度提升制造工藝水平,邁向智能化系統發展,摒除高污染高消耗的老路子,不斷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鼓足干勁,著眼于上下游的高附加值領域掘金。中國智造,既是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的不二法門,也是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白慶虹)
來源:中國水運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