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寒涼天,供暖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既保障民生用度,又不增加環境負擔?“煤改氣”、“煤改電”以及清潔能源供暖替代方案需要實現多能優勢互補,并且因地制宜出解決方案,以北方地區和民用散煤為重點,探索長效性機制。
國慶小長假結束,真正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節了,秋冬供暖問題伴隨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正在進入攻堅時刻。尤其是散煤燃燒所帶來的廢氣排放和空氣污染,近年來一直是大氣污染治理的焦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就提到,要大力推進散煤治理,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穩步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工作。這是調整煤炭消費結構的重要一環,也是針對北方地區空氣質量改善的重要舉措。
目前,源于秋冬供暖壓力,我國散煤治理重點區域集中在偏北方,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地。點多面廣是散煤治理的難點之一,劣質散煤淘汰以及散煤替代工作都仍需要科學規劃,多能互補。
在中國煤控中心發布的《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8》中就指出,2017年散煤治理工作取得了區域性、階段性成效。按照數據顯示和分析,汾渭平原或將成為“十三五”后期散煤綜合治理的主戰場。
從北方地區秋冬季空氣質量報告上來看,取暖清潔化改造的成效還是較為突出和關鍵的。例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替代散煤1000多萬噸,pm2.5平均濃度下降目標的實現與此息息相關。
以京津冀“2+26”城為突破口,探尋聯控聯防的新模式,致力于區域性的空氣質量改善連鎖反應的實現,清潔供暖就是重點之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就提到了這一點,要求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
汾渭平原pm2.5值在我國也是公認的高,同時二氧化硫濃度也是居高不下。所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標記了汾渭平原,后者則將大力轉變嚴重依賴煤炭的產業格局,并凸出解決散煤燃燒問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這個領域的探索,顯然為汾渭平原的整體轉型提供了可借鑒參照。
落后工業產能淘汰之余,民用散煤“替代”步伐要加快,農村地區散煤燃燒仍是未來3年工作的重點。總體而言,民用散煤,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用煤以便宜為主,劣質煤品較多,傳統取暖方式依舊盛行,“煤改”方案推行更需要酌情考量。
“電代煤”和“氣代煤”不是唯一出路,清潔能源供暖也會受地域差異性影響,環保爐具、優質燃煤以及新型供熱體系等,都是值得探索的解決方案。這也著重體現了散煤治理的“因地制宜”性,普適性方案與特定性方案共存,以此提高散煤治理效率。
“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靈活規劃、科學布局將成為散煤治理的常態。不局限、不硬套,不冒進、不“一刀切”,業界普遍認為,這是對政府和市場的雙向考驗。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