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部件企業在美國接連被訴涉嫌卡特爾。商業習慣和員工意識未能實現全球化是導致這些事件的幕后原因。卡特爾引發的民事訴訟令企業疲于應付。企業應當機立斷,與幕后交易訣別。
“本次會議不談價格等涉及違反《反壟斷法》的內容。如果有這樣的發言,會議即刻中止。”
由大約450家汽車部件企業組成的日本汽車零部件工業協會最近每逢會議,都會在開場時做出這樣的聲明。由豐田系列的部件企業組成的“協豐會”也是如此。日產汽車部件企業組成的“日翔會”甚至更改了分組,按照座椅和活塞環等產品,把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分到了不同組別。
包括打擊模仿品在內,汽車部件企業跨企業聯合開展的活動不在少數。但在美國司法部的眼中,工業會和合作會等宛如“卡特爾的溫床”。寫入會議記錄的聲明和分組都是迫不得已的自衛措施。
線束、軸承、電裝品,接二連三的卡特爾事件給日本汽車零部件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2011年中期之后,受到指控的企業紛紛辭退了業務主管。也有看法認為,日本企業之所以成為調查的重點,是因為在美國市場上,日本車銷售看好,日本部件企業也隨之樹大招風。
國內外逾20家企業受到指控
算上國際合作搜查和為求減免處罰的自行申報,逾20家日本部件企業不僅在海外,還在日本國內受到了指控。雖然未公開發表,但實際上收到美國司法部質詢書的企業還要更多。
由此付出的代價巨大。按照最近的匯率計算,矢崎總業僅在日美歐就要支付約725億日元的罰款。除此之外,還有為了協助海外部門的搜查而進行資料翻譯、聘用專業律師的費用。一家日本汽車部件企業透露說:“這些費用加起來,1年就接近10億日元。”
日本汽車部件企業的銷售額營業利潤率大多不足10%。巨額罰款給業績明顯帶來了沉重打擊。通過工序集約等一點一滴的“改善”所積累的利潤眨眼之間便付諸東流。對于支撐汽車產業基礎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打擊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我們將全力以赴強化遵紀守法的體制,徹底實施防范對策。”這是9月底,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的三菱電機所發布的聲明。但在受到指控的企業中,也有人表示“我們沒有做壞事”。就像常會聽到的“認識不足”那樣,問題的根本,在于缺乏“這樣做可能會犯罪”的意識。
例如招標。在日本,拿到新款車部件的訂單后,隨著“壓縮成本活動”的開展,供貨價會逐漸降低。某律師成:“招標實際上只是一場確定自由簽約對象的談判而已。”因此,價格的管理往往疏漏,而在世界舞臺上,“招標=競爭”。
部件企業經常去生產效率高的企業“學習”。部件企業的高管透露稱:“除了競爭對手之外,彼此之間還是前輩與后輩的關系。”在學習的時候,如果沒有顧客,也就是汽車企業在場,無論是不是會真的導致漲價,雙方都不能談及與價格和交易條件相關的話題。
受到的影響不只是罰款。矢崎總業和日本精工已被卷入了由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和銷售代理商提起的民事訴訟之中。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越知保見律師指出:“第1階段(主管部門舉報)的類目擴大做法令人擔憂,就是到了民事訴訟等第2階段,影響也還會進一步擴大。”倘若日本企業不做好“灰即是黑”的思想準備,支撐汽車的部件產業恐將孱弱化。
大發工業產品策劃部行政總工程師片山英則說:“今后,卡特爾這種行為本身將不再成立。”因為現如今,日本汽車企業的采購意識已經逐漸接近了世界標準。該公司為新款“tanto”采購部件的地點遍布韓國、中國和越南等地。日本企業倘若想嘗試卡特爾,最后只能被提供低廉價格的海外新進企業搶走訂單。
日本部件企業以追隨各大車企進軍海外的方式,開始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但這些企業的意識和行為是否隨之達到了“跨國企業”的水準呢?日本企業還是做好徹底拋棄老的商業習俗的思想準備為上。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