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國務院日前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此舉被視為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個重大舉措。
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的苗頭,至少在5年前便已顯現,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也馬不停蹄地出臺淘汰落后產能的調控政策。頗為無奈的是,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看,這些過剩行業卻陷入“越調控越過剩”的怪圈。
產能過剩的背后,是各路資本的盲目逐利,以及gdp考核魔咒下地方政府“有形的手”。這兩股力量交雜后的能量之大,終于令國務院親自出馬。在此背景之下,我們不妨用更高的視角,選取一個樣本,一探行業的產能過剩對整個產業鏈生態的影響;不妨在為中央治理的決心鼓與呼的同時,直視化解產能過剩可能要經歷的陣痛。
■產業鏈之鋼企
當“高成本低收入”“增產不增收”“減價不減量”“噸鋼利潤不夠買一根冰棍”“寒冬”等字眼成為鋼廠表征的代名詞時,不僅宣告著鋼鐵行業告別了暴利時代,全產業鏈的隱憂也暗含其中。
□行業樣本
鋼鐵產業鏈全鏡像 停不下來的生產
這幾年,新湖期貨市場部調研人員每每來到河北唐山調研鋼市,總會感慨煙囪和高爐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102國道旁一家唐山鋼鐵公司的廠區,正毫無顧忌地排出灰、白、暗黃色的煙霧,煙塵還帶著濃濃的硫磺味。附近的村民們見證了短短幾年間工廠高爐的增加,也證實了新湖期貨調研人員的判斷。村民對所種玉米個頭小、“不干凈”的情況擔憂不已,聞訊而來的記者們調查發現,原來這家鋼廠不僅在工信部2010年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里,而且居然在建廠之初沒有通過環保部門的環評。不過到了2013年,這家鋼廠卻成功“漂白”,成為中鋼協新吸收的會員。
前述鋼廠“先上車后買票”的現象,正是不斷擴張的中國鋼鐵行業的縮影,而更多鋼鐵項目甚至“上了車”也“不買票”。鋼鐵企業是地方政府稅收和gdp考核的貢獻大戶,以至于一些還沒拿到國家相關部門“準生證”的項目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迅速開建。那些“天高皇帝遠”的鋼企相信,他們給當地帶來的就業和財政貢獻會贏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扶持,這只“有形的手”不會活活把親手養大的孩子掐死。
蘭格鋼鐵資深專家陳克新告訴記者,幾年前鋼鐵行業(可供統計的重點大中型企業)一年實現利潤過千億元,年度利潤增幅高達五成,利潤率超過20%,占據工業利潤比重一成以上。高額利潤的誘惑,地方政府的土地優惠、稅費減免和投資補貼等政策刺激著各路資本涌入鋼鐵業,導致我國鋼鐵產能由2003年的近3億噸擴大到2012年末的近10億噸。
來自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分別為989萬噸、1.18萬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7.7%和92.3%。到了2012年,民營、國有鋼企的產量都為3.62億噸,各占全部鋼產量的一半。
“為什么鋼廠生產停不下來?”新湖期貨分析師李曉調研發現了三個主要原因:鋼企肩負保就業的社會責任,停產意味著裁員,地方政府不愿意;從成本考慮,臨時關停高爐產生的成本將更大,“好比開車點火的單位耗油高于正常運行的單位耗油”;第三,鋼企要在銀行繼續貸款,銀行看的是現金流和產量規模,如果停產,銀行就會停貸,企業的資金鏈就會斷裂。“對于鋼企而言,盡管凈利潤虧損,但只要有毛利潤就能生產,因為銷售收入減去生產成本(不包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等‘三費’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后就是毛利潤,在難以裁員的情況下,工資、折舊費等費用不管停不停產都要支付,如果停產,連毛利潤都賺不到了。”
尚不明朗的轉型
粗鋼產量居高不下、下游市場回暖微弱,鋼鐵行業“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在今年并未出現,慘境被中鋼協不幸言中。根據中鋼協此前的統計,今年上半年,86家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 只 有0.13%,在全國工業行業中最低,噸鋼利潤一度只有 0.43元。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中鋼協會員企業22.67億元的利潤中包括投資收益43.21億元、營業外收支凈額38.8億元,扣除這些因素,鋼鐵主業實際虧損約59億元。
鋼企主業巨虧的主因正是產能過剩。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05-2011年間,煉鋼產能利用率維持在80%左右,但2012年大幅跌至73.9%。
與其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紅海”里折騰,何不另辟蹊徑?——這是眾多鋼企擬轉型大力發展非鋼業務的初衷。在這方面,去年因“養豬種菜”引起爭議的武鋼集團最為典型。
現在,在8萬多武鋼職工中,真正與鋼鐵有關的只有1萬多人。屬于非鋼產業的武鋼城市服務集團將觸角伸向衣食住行,武鋼飯菜進入高鐵、校園,武鋼交通運輸公司面向社會運營,武鋼還計劃進軍房地產……武鋼發展非鋼產業的底氣來自2011年的經營數據:非鋼產業營收600億元,占集團總收入的28%;利潤20.8億元,占集團總利潤的60%,系武鋼建廠以來非鋼業務利潤首次超過主業。
另兩家鋼鐵央企也對非鋼業務寄予厚望。寶鋼預計2015年非鋼業務年收入達到2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來自外部非鋼業務收入;鞍鋼擬于2020年實現非鋼業務收入、利潤貢獻達到50%以上。
我的鋼鐵網首席分析師徐向春告訴記者,非鋼既包括“養豬種菜”,也包括采礦業務、工程設計建設、物流倉儲,還包括金融、投資等。他認為,發展非鋼業務對鋼企而言不一定是解藥,反而很容易變成毒藥,“首先,實現多元化經營需要本錢,同時還要對新行業的波動周期和風險有了解。企業貿然轉型,風險可能更大。”
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指出,鋼鐵企業實現適度多元化,是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但應該堅持做強、做精主業,堅持從實際出發。”他建議,鋼企的非鋼產業可以是發展鋼材深加工,構建鋼材加工產業;圍繞冶金渣、氣、水的循環利用,研究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圍繞鋼鐵生產流程,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產業等。
本報訊 業內人士近日表示,壓縮下游鋼鐵行業產能將對煤焦行業形成重大利空,鋼鐵產能的削減將直接向上游傳導。淘汰8000萬噸的鋼鐵產能將減少近億噸的煤炭需求,焦煤、焦炭產業將與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國務院近日出臺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稱,鋼鐵業作為產能過剩的大戶,將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作為國內鋼鐵生產的第一大省,河北省政府此前就表示,要在未來5年強制削減6000萬噸的產能,以緩解省內鋼鐵生產混亂和周邊區域空氣污染嚴重的局面。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焦炭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已經愈發嚴重,過剩產能約8000萬噸,而且中小項目產能過剩率已經超過50%;加上寄生在鋼鐵企業內部的焦炭項目,整個行業的過剩產能恐突破1.6億噸。當然,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焦炭行業并不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一年來焦炭市場低迷主要是因為下游鋼鐵需求縮減的太嚴重;一旦國際、國內下游市場好轉,焦炭價格很快就能漲起來,產能就能夠被很好地消化。(征泉)
來源:中國礦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