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被美制裁,中國芯片產業受人鉗制,大眾紛紛為“中國之芯”為傷。原本不為大眾熟知的半導體行業推到前臺,整個產業的專家、研究人員、創業者、投資人都希望為中國的芯片傷痕開出相應的“處方”。
此次美國對中興通訊的制裁,讓更多人知道了中國芯片產業上的“硬傷”。需要補充的是,芯片是半導體材料中最具有商業價值的一種,而一塊芯片的生產可以簡單理解為,將原材料的單晶硅棒切割成晶圓,并在晶圓上做集成電路,從而生產出芯片。芯片所在的半導體行業的產業鏈分為三大塊:上游是半導體原材料;中游包括芯片集成電路的ic設計、制造、封測三大環節,屬于核心環節;下游是各類市場需求,包括終端電子產品,包括手機、汽車、通訊設備等。而目前中游環節的“芯片制造”正是國內芯片產業的薄弱環節。
近期,第二屆2018集微半導體峰會在廈門海滄隆重舉行,而本次論壇核心的問題是中國的集成電路如何發展。
“熱錢”無法解決集成電路產業的根本問題
近年來,企業、地方的基金推高了集成電路行業的熱度。根據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統計,截止2017年6月,由“大基金”撬動的地方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包括籌建中)達5145億元。截止到2017年12月,全國地方政府在半導體產業的資本總投入超過3300億元。
來自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刁石京認為,熱錢無法解決產業根本問題,在集成電路產業受到空前關注,大量熱錢、投資涌入的當下,更要靜下心來踏實發展。
“看似熱鬧不差錢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企業依靠自身實力的研發投入、規模化投入嚴重不足。”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匯聯指出,從發展階段來講,整個產業不差錢,但卻出現了資源錯配的問題。這種資源錯配同時帶來另一個麻煩:就是過度的資本炒作。這種炒作不利于企業的技術轉移,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和品牌積累。
而隨著集成電路行業的大熱,也迎來跟多初創企業的進場。集微網創始人老杳稱:“這兩年隨著更多資本的介入,新一代的創業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會更低,起點也會更高,讓整個產業生態發生更大的變化。”例如ai領域,一個好一點的項目還沒有做出產品,a輪估值就已經達到幾億美元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門檻。因此,王匯聯建議稱,對于企業而言切勿盲目跟進,特別是初創型的中小企業進入這個領域一定要慎重。
而近期出臺新規,對銀行股權投資有跟多限制,融資難的問題會很快發生。因此,元禾華創陳大同稱,今后企業融資會更難,而行業企業的估值也會趨于理性。
而因為熱錢涌入,投資跟風、項目估值過高,這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呼吁理性投資,不跟風、不湊熱鬧、不追星,拒絕虛高估值”成為了更多集成電路企業和投資基金的共識。
匯頂科技董事長張帆認為,他們一直在找能夠理解這個產業特征的投資機構。如果它不理解這個產業的投資規律的話,也許它半年或者是一年以后,就會向我們要回報了。但做集成電路(ic)設計肯定不是很短時間就能夠見效的。因此,在他看來,雙方有長期的共同的戰略目標,這樣的合作才有可能會成功。
行業需要加強保護知識產權
在集成電路領域,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樣是關鍵的一環。瑞芯微董事長勵民表示:“我們要特別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當我們人的工資很高,知識產權不能保護,人家就不愿意來,就像中美摩擦有很大的焦點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很大的問題,政府機關都有各個辦公室,但是沒有這方面做很好的工作。如果人才不集中起來,而且知識產權不保護,人家也不會來,這樣的話就會影響產業。”
但在國內集成電路行業投資角度來看,ip并不是獲得資本的必要條件。張帆補充說:“在美國如果你沒有好的ip是融不到錢,在中國因為錢特別多,就是有一些公司可能有干凈的ip,或者是身上可能還有官司,它還能拿到融資,這個也是一個很奇葩的現象。但是從資金的角度來講,可能希望尋求的是最快速的回報。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會導致今后沒有人去創新。”
而從企業的發展壯大來看,集成電路企業的ip關系到發展并購。芯原董事長戴偉民:企業在做大做強,甚至要準備并購的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很強的ip的時候,地位就不一樣了。如果企業沒有產出,怎么能走出來,所以ip保護很重要。如果沒有ip,我國國內的人力成本就沒有優勢,所以希望國家重視ip。事實上,美國、日本都是經歷這樣的過程。”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司花費精力培養的人才,可能帶走核心技術去創立新公司,反過來跟自己打價格戰,國家對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仍有缺失。”戴偉民表示稱。
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還需要10年甚至30年的努力
集成電路產業最為高科技產業,不僅僅需要的是資本的支持,它更需要的是時間。刁石京認為,我們必須要面對是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沒有退路也沒有捷徑。集成電路(ic)業發展起來需要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努力,目前國內集成電路業強調戰略需求、進口替代,這是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要向價值鏈的核心端轉移。
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我覺得市場在中國,中國需求這么大,只要我們不斷的耕耘,十年二十年之后,肯定會出現幾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這個是堅定不移地相信。當然需要中國公司和用戶給我們更多的機會。當然,我們要更多的做好我們的產品。”
“實際上這個集成電路行業是國際上一個大的產業鏈,一個大循環,我們不可能一天之內就把我們的短板補齊,還是要堅持把手上能做的事情做好。那些短板的東西還是要靠國際合作或者其他的方式補齊,業界要進一步努力。當然國家的投入也很重要,短時間內要解決這個問題,沒有五到十年是不可能解決的,還需要有耐心。”盈富泰克總經理周寧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元禾華創陳大同:以我們現在的水平,我們并不是要取代全世界,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發展到一定程度,這個產業應該有我們在國際產業鏈當中的地位,跟我們的市場相符合,能夠嵌入到這里面。”
“封裝測試這一塊比較簡單,我們基本上跟國際差距不大,設計方面可能還需要五到十年,到我們能夠跟人家相比較。制造這個方面差距更大,我估計十年到二十年。最難的應該是材料和設備,材料和設備最少我估計要15到20年以上,才能融入整個世界。”陳大同還從時間節點做了一個判斷。
而事實上,在中國集成電路奮勇追逐的路上,除了上述問題,產業人才缺乏、政企的角色認識同樣也是這個行業面臨的棘手問題。勵民也坦言,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面臨的首先是人才問題,這個產業沒有人才成不了事,中國大陸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跟歐美日韓及中國臺灣的差距不小。
集成電路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而政府管多管少、怎么介入、承擔怎樣的角色也考驗著政企互動協調的能力。
來源:鈦媒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