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前幾年的熱鬧后,植保無人機神話期結束,2018年的無人機市場進入了“安靜”期。現在大部分無人機可以實現智能飛行,但談到植保無人機下一步發展,大疆創新堅持做好產品為根本,并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而極飛則立足服務,開始挖掘行業數據,打造農業生態體系。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信電學院農業無人機研究所執行所長劉云玲在談到行業現狀時,認為目前行業首要關注的是對“精準施藥、施藥效果”的追蹤,以此形成“技術與施藥”的螺旋式上升,從而提高整個行業的水準。
大疆:產品是根本 精準農業是方向
“技術雄厚、資金充裕”,在談到大疆創新時,宇辰網記者時常聽到這些標簽。這家以“技術為先導”的無人機企業,自2015年發布植保無人機以來,在該領域逐漸發力。在大疆創新項目合作總監謝博之看來,對植保無人機來說,最根本的是要把產品要做好。在深入了解農業之后,他感慨“對這個行業的貢獻,不是拉上很多人一起干,不是做很多吸引眼球的東西,最根本的是要把產品做好,讓植保無人機更加可靠,更加高效。”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謝博之也向宇辰網記者做了解釋,“目前植保無人機渠道下沉很厲害,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無人機廠家,但真正能做到可靠高效的并不多。”但不可否認,謝博之強調行業有優勝劣汰的過程,那么除了自然過程之外,企業要建立盡可能短的反饋渠道,提升產品,實現迭代升級;建立小規模的企業飛防隊伍,進行飛防實驗測試,根據實驗結果及時更新軟硬件。
大疆創新公關總監謝闐地也認為,繼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安全性肯定是主線。“從大疆定位來講,我們是做好技術和產品,給做服務的機構提供工具,而可靠安全是一個工具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維度。”
但此外,謝闐地與宇辰網記者介紹,無人機植保這個細分行業,植保機只是其中一部分;這一點與謝博之看法一致。在接受宇辰網記者采訪時謝博之曾說,對于飛防植保來說,“植保”占一半,“藥”占一半。
“我們自己總結,飛防植保中,人、機器、藥劑以及施藥的方法缺一不可。大疆能提供安全可靠的植保無人機;飛手的培訓,大疆創新也一直在做。但要解決農藥的問題,要跟最懂農藥的人來一起合作,配合解決藥劑以及施藥的方法。”
2018年,大疆創新陸續與國際知名藥企先正大,巴斯夫,陶氏杜邦(科迪華)等企業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推進施藥方法的改善。
“與藥企的合作,基本都從產品的合作做起。例如與陶氏杜邦農業事業部發布法砣殺菌劑,以及法陀的植保無人機作業標準。與科研學院的合作,主要是施藥方法的改善,目前在對幾種主要作物進行生長周期的施藥實驗。”謝博之介紹,大疆創新非常重視這些合作,是因為大疆創新認為農業最終要朝著“精準農業”這個方向發展。
極飛:立足服務 開挖“農田數據”這座礦
與大疆創新看法不同的是,極飛科技華東區負責人賈相陽認為植保無人機發展到現在,智能化程度已足夠,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務,掌握行業相關數據。“飛機的飛控系統已發展不錯,定高定速、自主蔽障以及軌跡的精準性等都有了成熟的表現,接下來就是要拼服務了。我們在業務一線,深深感受到只有服務才是能夠做到人心里去的。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服務好農民,服務好智慧農業,是要認真做好的。”
不可否認的是,全球農業發展到今天,農業對數據的依賴已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業的需求也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做”。在農業發達國家,農田農業數據已經成為很多農場主從事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地位不亞于大型農業裝備。而農業無人機正是獲取農業數據成為重要的來源。極飛科技從服務的角度入手,開挖農業數據這座礦,想必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
大疆創新謝博之與荷蘭參展商介紹大疆植保無人機/圖 來源:宇辰網
大疆創新項目合作總監謝博之曾告訴宇辰網記者,“在與國際性藥企,比如先正達、陶氏杜邦、巴斯夫的合作中,我們發現這些藥企已經認識到未來精準農田信息數據的價值。從無人機角度來說,本身就可以采集獲取精準的數據。”
對這種觀點,極飛科技市場經理廖敏孜并沒有給出否認,而極飛在近兩年在發布極飛植保無人機p20\p30的基礎上,還同時推出了極飛地理和極飛物聯等業務板塊,由此可見,極飛非常重視農業數據發展。
通過無人機技術和標準化的測繪作業流程,極飛地理在全國范圍內采集地理信息,為農田勘測、農村導航和無人機精準飛行等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支持,并將無人機技術與遙感數據、氣象數據相結合,提供農田種植信息、預測農田病蟲害情況、實時播報區域天氣等方面的精準服務。
極飛物聯,就是物聯智能農田監測站物聯網產品,這款監測站能夠全天候監測農田氣象,內部集成了數據卡,處理數據的芯片、云端存儲等,將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都集成在這個設備里。
提升施藥效果是未來主題
作為農業植保無人機領域兩巨頭,大疆創新與極飛科技對于未來的植保無人機發展,方向并不一致。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植保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機械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國際農業工程學會精準農業航空分會副主席薛新宇介紹,無人機植保解決了丘陵山地農機下不了田的問題,但無人機漂移,以及由此可能會危害環境安全等問題也被提起,“怎么飛得好,怎么減少漂移,怎么管好,不影響公共安全,這是后面我們要做的主題。”
薛新宇說,在十三五期間的重點研發計劃中有兩個大的項目跟農業航空相關,一個是智能農機板塊里面的——“農用航空作業關鍵技術研究與裝備研發(2017-2020)”,另外一個是國家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方面的研發——“地面與航空高工效施藥技術及智能化裝備”。“施藥技術、導航技術、無人機平臺、測試平臺、安全性評價以及標準這幾個方面是近十年主要的工作。”
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信電學院農業無人機研究所執行所長劉云玲在采訪中也強調,作業效果才是接下來首要解決的。“如果不對精準施藥和施藥效果進行追蹤,僅僅追求作業面積而不是作業質量,植保無人機的市場將逐漸縮小。”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