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星巴克咖啡在中國賣高價,同時還點名捷豹路虎在中國售價遠遠高于其他市場,部分款型售價可能超出兩到三倍。
這種報道初衷是好,引導消費者更多關注國產車型,但是對象找錯,進口汽車在中國賣高價已非一兩日之事,如是違規,早有相關部門介入。其一直存在,有一定合理性:首先是定價自由,一輛車定價100萬元或定價10萬元,都不違法。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上,覺得合理就買,覺得貴可以不買。只要銷量、利潤發生變化,企業自然會及時作出反應,或要求加價提車,或降價促銷。其次,拿不同國度間價格比,也說明不了太多問題。不同國家和城市,其運營成本、品牌美譽度、消費者接受程度,都不盡相同,這些都能直接影響商品定價。此外,近些年suv在中國高速發展,但提供豪華suv的車企只有寥寥數個,供不應求,售價自然高些。
那么,報道披露哪些更為合理?答案是汽車零配件。消費者買了某品牌的汽車,就只能選該品牌的零配件,沒有其他選擇,不得不接受廠家制定的零配件價格。一德系合資品牌零配件采購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個零配件從配套廠到4s店,整車廠加價30%,4s店為保證利潤,在整車廠默許下加價30%甚至更高提供給車主,加上物流成本,最終零售價格比出廠價翻了數番。前段時間,筆者一閨蜜的豪華小車撞壞頭燈,維修時,被告知需要1.5萬元,幸好有全險,不然估計她要崩潰了。
目前國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除博世(bosch)、德爾福等大型外資零部件企業有實力與汽車廠家抗衡外,大多數中小型零部件企業在與汽車廠家簽訂供貨協議后,基本已經不能對外再銷售相應零配件。汽車廠家如果發現零部件供應商私自對外供貨,不僅會處罰,還會隨時取消配套資格,供應商不敢冒險。
汽車零配件價格暴利如何監管?誰也沒法給出答案,根據現有《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整車供應商對終端流通環節經銷商有著直接制約權。尤其是對未經汽車品牌銷售授權或不具備經營條件的維修廠,可以不提供零配件資源。就算是三包,也不能解決這一問題。某種程度上,三包還會提供零配件售價,根據三包規定,如維修不好,消費者有權退車,這對零配件提出更高要求,整車廠會將壓力轉嫁給配套零配件廠,而這種轉嫁的結果最終只會體現在零配件價格上。
所以,打破車企對零配件價格的壟斷,對車主才是真正利好。
來源:信息 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