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復興島北部船廠,我青春記憶的系纜處
復興島北部共青路上有一個漁輪廠,它和我所在的上海海洋漁業公司同屬一個水產系統。彼此關系則是漁輪廠修造船,漁業公司駕船捕魚,相互依存。漁輪廠最早叫華利船廠,后改名漁輪廠,但我們漁業公司船員都習慣叫它“船廠”。它在復興島上算中型廠了,職工有3000多人。船廠就夾在我們漁業公司和復興島公園中間,算是貼隔壁的左鄰右舍。開進島的公交77路汽車,從復興島公園到船廠大門口,只有一個站的路程,現在那里也是地鐵12號線的一個站頭。船廠的碼頭岸線長670米,如今已是規劃中的楊浦區復興島東外灘濱江地區的一段。
當年,漁輪廠一個冷卻機電設備的水塔便是復興島北部最高的建筑了。由于復興島先是由黃浦江從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成了一大片,再由人工挑來土方和石塊填下去后,方才有了這個一半天然一半人工的島嶼,故地基不甚穩固,島上樓房一般不超過3樓。唯有船廠水塔橫空出世,一枝獨秀,老遠就能看到。一次,我的朋友到船上來看我,問我有什么標記好找,我說你看到共青路右側高聳的水塔后,沿路向北走50米,就會看到在漁業公司門口等你的我了。
有一年我所在的漁船進船廠大修,到廠碼頭邊仰頭看,我們的漁船在高高的船臺上,幾個身穿白帆布工裝的女電焊工一手舉面罩,一手持焊槍,正在低頭焊鋼板接縫,但見弧光閃閃,焊花燦燦,恰如當時流傳的一首《女電焊工之歌》所唱:“英姿颯爽女焊工,壯志凌云震長空”。
船廠占地200多畝,比較大,故在廠內三橫三豎的干道,分別豎起了路牌,南北方向稱經一路、經二路、經三路;東西方向稱緯一路、緯二路、緯三路。有8個浮動鐵碼頭,1個固定水泥碼頭,與北面我們漁業公司碼頭連成一氣,我們漁船要大修的話,只要直接朝南開過去,靠上碼頭,拆除柴油機后,通過岸上的鋼軌滑道滑入船塢,拆除螺旋槳,再通過升船機上船臺(俗稱“上排”)。船廠共有16個船臺。而下船臺(下排)則按反過來的程序,滑入船塢軌道后下水。船廠一般一年能修120多條漁船,造14條漁船。
進廠大修按常規,船長、大副負責船體以及駕駛、甲板機械等的監修,水手不參加。我們機艙則全體參與柴油機大修,每天5毛伙食費補貼,比出海少2毛,但已經很好了。當時2毛錢就能吃到船廠食堂的米飯、大排青菜底和蕃茄蛋湯了。船廠負責我們柴油機主修的老劉,瘦瘦長長的,人聰明,車、鉗、刨樣樣拿得起,手藝極好,我們都很佩服他。我想,如果他到我們船上當輪機長,一般海上修理都不在話下,但老劉說出過海,疰浪(暈船)得厲害;而我們的輪機長,如果到船廠當主修,不能勝任,但他不疰浪,海上刮7級風浪,他照樣能吃一大碗飯。事情就是這樣互相不可替代。
因為大修半年,我漸漸熟悉了船廠。當時復興島的國營企業無一不是小社會,有食堂、醫務室、托兒所、技校等等,但船廠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消防隊(救火會),一個高炮營,分別擔當著復興島北部救火和防空的光榮任務。消防員好像是專職的,炮兵營的炮手都是兼職的。就在大修期間,我們漁業公司一條船在岸上燒飯,不小心著火了,船廠的紅色消防車嗚嗚嗚地出動,人高馬大的消防員用水龍頭一飚,滅火機澆幾下,火警就解除了。那段時間,我在船廠炮兵營的一位同學曾帶我走上船廠斜對面的一個高約7米的陽臺,看一門套著綠色炮衣的高炮。碰到過一次他們訓練,我也擠在下面的一堆人群里看鬧猛。訓練時他們穿著迷彩服,指揮員哨子“瞿”一吹,三角形小令旗一揮,操縱手霍霍地轉動和升起炮口,對著藍天練習瞄準。我也跟著眾人一起喝彩,其中姑娘們脆生生的聲音特別好聽,炮手們因此也更來勁了,一個個精神抖擻,挺帥氣的。
船修好后拴在漁輪廠碼頭試車48小時后,大修告竣。我們輪機人員和老劉等人穿著工裝背帶褲,一起進復興島公園,在嫣紅如霞、晶瑩如雪的櫻花叢中,合影留念。漁船大修出廠后,又駛向云水深處出海捕魚了。
1991年上映的電影《開天辟地》里,一個爐火通紅,工人掄著大錘,火星四濺,叮叮當當打鐵的場景,就是在船廠鑄造(翻砂)車間拍攝的。
去年,我去了復興島北部參觀游覽。現在船廠規模縮小了,只有職工數百人,廠名也改為先前的老名稱華利船廠,建造一些遠洋金槍魚釣船和漁政、漁監巡邏艇等。我邊走邊看,這個曾是我青春記憶的系纜處,思潮滾滾,往事宛如昨天,令人感慨唏噓。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