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出現汽車是在 1901 年,一個匈牙利人把兩輛奧茲莫比爾從香港進口到上海,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汽車。奧茲莫比爾是美國牌子,后來并入了通用。
次年,袁世凱買了一輛 1898 年生產的奔馳送給了慈禧,但老佛爺并不喜歡這輛車,原因有四。首先是對黑色的車身不滿意,她覺得只有金色才能配的上自己女強人的身份。
第二,上車太費勁。慈禧穿著高底旗鞋跟踩著倆易拉罐差不多,一大把歲數沒辦法爬上爬下,需要別人把她抬上去。第三,宮里高大的門檻汽車開不過去。當然這些都可以克服,最主要的問題竟然是有個司機大模大樣的坐在老佛爺前面,影響皇室尊嚴,慈禧就讓司機跪著開車。
總的來說,比起這輛四個輪子的洋玩意,老佛爺還是更中意十六抬大轎。
后來大量進口汽車來到我國,到了 1930 年,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接近四萬輛。這幾十年間,很多國人都想過要造屬于中國的汽車,無奈世事不平,由于各種原因還是擱淺了。
其中走得最快的張學良甚至試制成功了第一輛 " 民生牌 " 汽車。可是還沒等第二輛造出來 " 九一八 " 事件就爆發了,少帥汽車夢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發展汽車工業確實沒什么大指望。
我們再來看看新中國,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是從長春的一汽開始的。1953 年建廠,1956 年第一輛車下線,速度非常快。
這第一輛車就是我們熟悉的解放牌卡車,大解放是個里程碑也是個標志,標志著我們結束了那段沒有自己汽車工業的歷史。
一開始,一汽的主要產品是卡車、以卡車為基礎的軍用車以及用卡車改裝而來的救護車消防車等。但這些基本上都是重型汽車,沒有輕型車。
1958 年,就有了紅旗牌高級轎車,后來又開發了鳳凰牌轎車和東風牌小轎車,但是這個東風并不是咱們現在的東風。
也就是這一年,國家實行企業下放,各省市紛紛利用自己以前的汽車修理廠和配件廠仿制拼裝汽車,全國的汽車廠迅速增長到幾十家比較好的像北京、南京、濟南、上海。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車企這么多,一方面豐富了當時的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車型來滿足發展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又分散了大量的資源。做汽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當時的車企主要考慮的都是怎么發展自己,不喜歡搞合作,配件都搞不好就想搞整車,國家一共這么多資源分散到了幾十家車企身上,研發成本很多就被浪費掉了。
1964 年的時候國家決定發展第二汽車制造廠,就是現在的東風,主要生產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在軍事戰略的角度上看湖北省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安全,所以也承接了大量部隊的生產任務。跟一汽不同,二汽的兩萬多臺設備,一百多條生產線只有百分之一是引進的,大部分是我們國家自己生產制造,自主化程度很高,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1980 年,我國的車廠已經擴張到接近兩百家,但他們大都沒有什么研發能力,以仿制解放、躍進、北京 130 之類的車為主要業務,產能也不算高。比較亮眼的是上汽,鳳凰牌汽車改名上海牌汽車之后,逐漸形成了 0 臺的產能,與之匹配的零配件廠也逐漸發展起來。
在這段時間里我國的重型汽車,尤其是大型自卸車也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以配合祖國重工業的高速發展。
后來改革開放的事情我們就更熟悉了,調車型結構,加大了家用轎車的生產比重,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搞合資車企。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生產能力上都得到大幅提升。汽車開始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如今我國的汽車工業呈現出 "3+x" 的格局,有一汽、上汽、東風三家骨干車企,還有廣汽、北汽、吉利、華晨、長安、奇瑞等等車企。自主品牌汽車也銷出國境走向世界。正如康有為所言: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愿祖國的汽車工業越辦越好。
你點贊我點贊老板更新給你看
你不轉我不轉老板預算要被砍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