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國慶假期國人仍處于出行旅游、走親訪友的高峰階段。百度地圖公布了2018年國慶截至10月4日的用戶使用數據:目前,用戶使用百度地圖智能語音助手功能的次數相比日常翻了一倍,使用百度地圖智能語音助手的用戶數已累計突破1.4億。國慶港澳臺、國際出行中,百度地圖語音調用量比日常大漲180%,港澳臺和日本、韓國、泰國、美國、歐洲等都是使用百度地圖高峰區域。
(用戶在出行途中使用百度地圖)
據百度地圖工作人員透露,從2018國慶前、中期的數據來看,最大的變化就是來自語音請求的大幅增長。越來越多的用戶指令通過“語音”發出,用戶已經習慣喊出“小度小度”來幫忙,“語音交互”動口不動手的方便、安全,已越來越多受到用戶青睞。最常見的場景,例如開車行程中尋找加油站、停車場;攙著父母抱著孩子不方便敲字搜索;雙手沾著有地方特色的美味食物碰不得手機……這時直接在百度地圖里說出自己的需求,成為自然的互動狀態。
除了語音外,智能導覽、ar步導、ar周邊搜索、未來出行預測、最佳拍照地點等百度地圖里的“ai科技”是“十一”出行年輕用戶喜歡的功能。其中不少功能由于實景帶路的生動性和一目了然,被用戶稱為是“路癡的福音”,徹底解決了一大批分不清東西南北的用戶的煩惱;ar識樓更被用戶稱為黑科技,如果你來到了上海,會發現僅在上海陸家嘴地區就聚集了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廈等多個外觀相似的知名高樓景觀。“十一”來上海旅游的用戶就可以利用百度地圖的ar識樓功能來識別它們,再也不會“傻傻分不清楚”了;而“未來出行預測”更逐漸成為出游用戶的剛需。就在國慶首日,有網友感慨“多虧用百度地圖預估了到高鐵站的時間,平時50分鐘的車程,在小長假突然被拉長到2個多小時,如果沒看一眼地圖,真就趕不上了。”
(網上熱傳的外國友人在北京圓明園使用百度地圖ar體驗館,還原景點當年的模樣)
上面這些用戶需求的及時響應,背后都有百度強大的ai技術作為支撐。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瑩介紹,以“智能語音助手”功能為例,百度地圖要完成一次順暢的語音需求響應,需要首先“聽清”用戶的指令,其次“聽懂”用戶的需求,最后調用相應服務來“滿足”用戶的需求。看似短短的三個環節,百度地圖需要全面調動多項ai技術來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比如在真實場景中做到語音優化、準確捕捉指令,基于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充分理解用戶需求,同時依托大數據積累和深度學習能力更好地對接服務。這一系列的復雜操作,只在用戶發出指令后秒級完成,由于有ai技術賦能,百度地圖不斷給用戶帶來更加舒心暢行的體驗。
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表示,百度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全面融入百度地圖。一方面,地圖數據的生產中,融合大量圖像識別、文字識別等技術,實時路況的采集與分析,以及對用戶更友好、更便捷的交互,這些都離不開人工智能。同時,地圖也為人工智能提供了非常好的應用場景。在這個應用場景中,人工智能技術會不斷得到錘煉和進化。未來的交通、城市和整個社會,都將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產生巨大的變革。
(百度地圖“十一全民暢行節”給予用戶加油卡、紅包、數碼產品等一系列豐富禮物。百度地圖還首次嘗試了戶外廣告與手機地圖聯動的模式,通過地理圍欄設置,用戶駕車到離百度地圖廣告牌米內時,即有機會獲得加油卡禮品)
當下,百度地圖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圖正在逐漸落地。除了用戶感受到的一系列的ai功能等,在智能出行、智能城市領域,百度地圖也做了諸多探索,2017年,百度與雄安新區簽約,助力雄安打造智能城市。百度地圖也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達成合作,將相關大數據向中規院雄安新區規劃工作組免費開放,為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依據。這還只是一角,李瑩透露,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交通上,地圖都將布局成為底層基礎設施。此時,地圖也不只是二維圖像,而是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的集合,地圖為智能城市指揮交通、優化道路資源配置、規劃每一臺車輛出行,成為城市路網建設的“參謀者”。
最新數據顯示,百度地圖全球poi總數超1.5億,覆蓋850萬公里道路里程,覆蓋全球209個國家及地區。目前,百度地圖每日響應位置服務近千億次。
.
.
.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