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露 攝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史曉露)9月28日,巴中市平昌縣鹿鳴鎮的羅家梁茶場,十余臺采茶機在高低錯落的梯田上作業。和手工采茶相比,機器采茶大大節省了勞動力,“一臺雙人采茶機,一小時可以采摘200公斤左右的茶葉,一天8小時可采摘1公斤鮮葉。”茶場負責人、四川秦巴茗蘭茶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浩介紹,如果是人工采摘,每人每天最多采50公斤夏秋茶。
茶葉產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性產業,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是普遍現狀,茶葉生產機械化成為了茶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于丘陵山區,實現機械化生產需要解決哪些困難?9月29日,茶葉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秦巴山區現場會在巴中市平昌縣召開。與會者深入田間地頭,為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把脈。
推廣機采可節約一半以上成本
上午十點過,在羅家梁茶場,幾名工人正在茶園演示松土除草機、翻耕機、修剪機等茶園機具。
茶葉采摘和管理周期較長,從3月到11月,茶農一年有8個多月要在茶園中進行耕作、除草、施肥、修剪等工作。王浩介紹,如果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均通過機械作業,將大大提高工效,降低生產成本。
2018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牽頭組織實施 “茶葉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協同創新項目,在秦巴山區等區域推廣茶葉生產機械化、高效栽培技術等。秦巴茗蘭茶葉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被確立為“優質茶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模式”示范項目。
“目前公司已經建立了800畝的示范基地,購置了價值30萬元的成套茶葉機具,從耕作到采摘實現全程機械化。”王浩介紹。
與此同時,茶園還建立了手工采摘和機采相結合的生產模式。
“春茶品質高,茶葉細嫩,對采摘標準要求高,還不能實行機械采茶,仍用手工采摘。”王浩介紹,機械采茶適用于品質一般的夏秋茶。
今年是茶園初次投產,機采優勢已經顯現。“今年茶園一共支付了35萬元的人工費,如果實現全部機采,預計可以節約一半的成本。”王浩說。
生產機械化還需加強茶園標準化建設
不過,并不是任何一塊茶園都適合機采。
“機械化采茶,只適用于品種一致、肥培管理水平高、發芽整齊的茶樹。”四川省農業廳農機化發展處副處長鄭躍表示,機采茶對于茶園標準化建設要求較高。“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符合規范,對茶園行距、土地平整度、茶葉品種、水肥管理等都有要求,茶葉高矮、長勢不同都會給機采帶來困難。”
近年來,全省各地對茶葉生產機械化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據介紹,2017年全省茶園面積534.3萬畝,茶葉產量28.3萬噸。其中,全省茶葉機械化修剪達261.33萬畝,機械化采摘15.07萬噸。
鄭躍認為,但要真正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還需進一步強化試驗示范,推進標準機采茶基地建設。“山區地形地貌和適度規模經營都影響了機械化發展,還需加強農機和農藝的融合研究。”
與此同時,農機推廣難度較大。“一方面,一些農機動力不足,并不適合山區丘陵地區。”巴中市農業局農機化發展科科長田曉波說,另一方面,農機補貼不超過30%,對普通農戶來說,購置成本較高。
目前,巴中已將茶葉作為全市四大特色產業之首,茶葉產業已成為全市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的戰略性支撐產業。全市建成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茶園83.5萬畝,其中適宜機采的茶園達35萬畝。
下一步,如何實現茶葉產業機械化、規模化發展?
來源:四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