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落下帷幕的第 19 屆世界肺癌大會的“中國日”上,由來自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白春學教授團隊的胡潔教授帶來的一項來自中國關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肺結節的報告得到了整個專場的聚焦,整個會場濟濟一堂,互動活躍,氛圍熱烈。
此次世界肺癌大會主題為協同治療肺癌。人工智能隨著硬件、和算法的加速成熟,已經從研究領域進入到應用層面。醫學人工智能作為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細分領域之一, 正在醫療領域發揮重要的協同作用。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廣泛,包括就醫虛擬助理、醫院管理、輔助診療、藥物 研發、醫學研究、疾病風險預測和健康管理等。據數據顯示,人工智能全球投資額從2013年約10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約140億美元,風口之下,智能醫療在資本引擎與技術發展的助推下,已經開始在臨床領域真正的幫助醫生,并令患者受益。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胡潔教授
胡潔教授表示,肺癌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癌,盡管低劑量螺旋 ct(ldct)篩查可以降低肺癌死亡 率,但 ldct 的高假陽性率和肺癌的異質性,以及中國的龐大人群讓中國肺癌篩查一直很難有大的突破。
而借助人工智能開展肺癌早期診斷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醫生從繁瑣重復低效度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提高診斷效率及準確率。醫生就可以在治療的選擇和優化上有更多的投入,同時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診更多的病人。
這對于專家來說,是一個解放。而對于二三線區域的基層醫生來說,則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因為技術帶來的最終還是平等,地區性的醫療水平差異,會因為技術進步而大幅縮小,在為病人制定治療方案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幫助提升基層醫院的診療規范性。而對于某些無法在本地完成的治療(例如重大手術等)則可以再去大醫院進行,這樣會大大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讓更多的患者在基層醫院即可獲得更準確的診療,同時還不必花費太多金錢。
作為一所現代化三級甲等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也積極參與并支持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希望利用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術解決肺癌篩查的痛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也是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辦公室所在地。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自2008年即在國際上提出醫學,2012年開始人工智能診斷肺結節的工作。從最初應用國外技術,到合作研究應用支持向量機技術、影像組學、深度學習等研究搭載物聯網平臺,整合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和 ar 等技術,建立了自主肺結節診斷系統(baidx),在多個醫療場景中可以實現多種功能,各醫療中心的診斷質控和數據共享、患者教育體系等。
目前,該的圖瑪深維肺結節智能診斷系統,能夠自動完成對肺結節的診斷,包括結節的檢出、定量定性分析、隨訪中結節的自動配對比較、結節的檢索、疾病診斷和風險預測等。
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長、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白春學教授曾指出,人工智能技術,例如深度卷積神經(dcnn)系統為肺結節篩查和早期診斷提供了一個有效途徑。圖瑪深維的人工智能產品完全符合中國醫生用戶習慣,不僅能找出肉眼難以識別的結節,而且能判斷良惡性。大大減輕了醫生重復性的工作,幫助促進開展肺癌早篩,社會意義巨大。目前中國肺癌防治聯盟正在與圖瑪深維進行深度合作,希望共建標準化的診療流程。
胡杰教授最后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主要瓶頸之一在于用于訓練深度學習的中國醫療整體的量和質。而如今醫療領域如何整合人工智能技術,已是時不我待。
附:世界肺癌大會(wclc)是世界上最大的于肺癌和其他胸部惡性腫瘤的會議,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超過7000名與會者代表,共同討論胸部惡性腫瘤研究的最新進展。參會者包括外科醫生、醫學腫瘤學家、放射腫瘤學家、肺部學家、放射科醫生、病理學家、流行病學家、基礎研究科學家、護士和相關的衛生專業人員與患者代表。
國際肺癌研究協會( iaslc)是一個致力于肺癌研究的唯一的一家全球性組織,成立于1974年,由致力于肺癌領域的專家們發起和創立該協會的會員包括100多個國家的0多名肺癌專家。
來源:比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