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gdp增速快速回落,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為了應對這種危局,2008年11月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拉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投資建設的序幕。
大規模投資,到底帶來了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出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量資金的投入對穩定經濟的增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的一些大型基礎建設尤其是鐵路、鋼筋、水泥還有一些新型的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數據顯示,五年來,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00多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1200多萬套新增鐵路里程1.97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8951公里,京滬、京廣、哈大等高鐵和一批城際鐵路相繼投入運營新增公路60.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9.56萬公里。新建機場31個新增萬噸級港口泊位602個一批跨江跨海大橋、連島工程相繼建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順利推進或建成水電、風電裝機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四萬億”投資在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失業以及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包括關注低收入群體)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穩定我國經濟形勢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2008年-2010年經濟出現了“v型”反彈,使得中國經濟在全球危機當中風景獨好。
當然,“四萬億”投資也帶來了一些“后遺癥”。比如,固化了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引發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除能源和金融外的a股上市公司庫存為營業收入的1.4倍,創歷史最高,應收帳款為營業收入的52%,為十年來最高,中國產能過剩是歷史最高水平4倍。同時,“四萬億”投資計劃使得社會流動性泛濫,造成了重化工領域的國進民退、留下了高鐵和高速公路部門的高負債和半拉子工程、造成了“十一五”末空前的節能減排壓力。
尤其是地方政府高負債及連帶的銀行壞賬風險加大,給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的穩定埋下了隱患。近日,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表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末,該行測算的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估計在21.9萬億元,如果加上公司化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債務總額最高或達24.4萬億元。
今年6月,審計署發布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顯示,債務率超過100%的就有16個,最高的為188.95%如果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省會城市中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
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包括穆迪在內的國際機構警告,在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的同時,下半年中國的地方政府的數千億元融資將遭遇嚴峻挑戰,中國可能首次出現境內債券違約。
在中央“四萬億”尚在消化之時,眾多地方版的“四萬億”卻又開始上路了。有統計顯示,全國出臺的地方投資計劃如全部到位,總額將不下十萬億元,規模遠超當年的“四萬億”。業內專家認為,各地應該吸取教訓,在符合產業發展結構的前提下,謹慎推出大規模的基建計劃。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